电子贺卡、手机短信、网络视频、微博……还没到岁尾,贺年祝福已经随着电波和网络满天飘飞了。
打开邮箱,动画贺卡伴着悦耳音乐,送来美好祝福;看看手机,短信纷至沓来,从古诗词到新民谣,从文字到图符,应有尽有。这些似乎构成了电子时代的新民俗生态地图。问题在于,手段越丰富,我们越迷惘:怎样贺年最周全,怎样问候才让人过目不忘?“电子传情”和登门寒暄相比,哪个更好?这,恐怕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诗歌创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曾如是说,其实民俗亦然。我们可以说登门拜年更亲切、更直接,但电子拜年却也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首先是覆盖面广,可给故友,也可给新知拜年;可给近在咫尺的亲友拜年,也可给路途遥迢、远在国外的朋友拜年。其次,有了电子手段的加入,我们可以重复拜年,这在以往不可想象。例如,对情感融洽的亲友,年三十发条短信,第二天登门看望,第三天收到别人发来的有意思的拜年短信,再转发给他(她)。另外,有些传统节日,人们很少想到在这些节日登门问候,但有了电子手段,这些节日又热闹起来,比如乞巧节,重阳节等。最后,电子拜年免去了参与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的不便、尴尬和沉闷,既联络了感情,保全了礼节,又简化了繁琐的仪程。
对传统的态度是以现实为背景的,人们总是根据现实情形应对传统,或者抛弃,或者拥抱,并加入许多新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媒介多元、通讯发达的今天,手机和网络拓宽了节日,它们既在“复活”传统,更在更新“传统”;它们并不排斥原先的年俗,只是丰富了拜年方式。媒介和手段发生了变化,意义和情感却保存了下来,而且更加丰富了。
因此,是当面祝福还是电子传情,怎样贺年最周全?只要心意真挚,那么,不分优劣,任君选择。至于能否在如潮的祝福中脱颖而出,被人记住,考验的就不只是真情实意,更是你的智慧与创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