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7日 星期四

    从网络法学到制定民法典

    青年法学家眼中的法治热点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7日 15版)
    1月25日,中国法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在颁奖仪式上。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导读】

        这是中国法学界的光荣时刻——1月25日,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揭晓。这10位青年法学家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于志刚、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武汉大学教授肖永平、深圳大学教授应飞虎、清华大学教授王振民、北京大学教授王锡锌、东南大学教授周佑勇、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熊秋红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秀清。

        在同时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青年法学家论坛上,10位获奖者分别就他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发表了演讲。在这些青年法学家眼中,惩治网络犯罪、推进依法行政、制定民法典等话题既是法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当下法治建设实践的热点。

        治理网络犯罪:实践走在理论之前

        人肉搜索、网络诽谤、网络水军、网上传播盗版影视作品……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违法与失序。虚拟空间的很多言行都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灰色地带,尤其是网络犯罪的持续增长、变异,逐渐成为立法者、司法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然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于志刚在演讲中坦言:“当前网络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而刑法理论对此的回应却软弱无力。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这一事实值得警醒。”

        在他看来,刑法学界对网络犯罪关注不够,主要原因还在于技术障碍。这进而导致学界关注网络犯罪的主要是年青学者,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在校研究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领袖、学术中坚却较少参与研究。

        事实上,治理网络犯罪,司法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研究前面。2010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司法解释,对于四种类型的传播淫秽物品的网络技术支持行为,不再以共犯定性,而直接以传播淫秽物品罪、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实行行为进行制裁。于志刚认为,这一做法基本扬弃了以往的理论,尝试将“共犯行为正犯化”,是刑事司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

        他同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web 2.0”时代,网络行为不再单纯是虚拟行为,而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从电子商务到网络社区,网络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社会结构,参与者必须为自己在网上的言行承担法律责任。同时,网络自身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既需要特殊的规则予以保护,也更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对象。

        于志刚呼吁:学者们应投入更多精力关注网络犯罪,关注网络法学,积极投入到网络法学的研究中来,“严防网络成为‘无法空间’”。

        推进依法行政:决策还应更科学更民主

        过去一年,恶性拆迁事件不时成为舆论焦点。这类事件的发生,凸显了一些执法者对行政裁量权的不当行使甚至滥用。那么,行政裁量权过大、随意执法等饱受诟病的难题,该如何解决?

        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避免执法的随意性。

        在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周佑勇看来,行政裁量基准是在中国本土刚刚生成的新制度,是行政机关进行自我约束的一种创新。行政裁量基准的制定应当尽可能细化和量化,但也预留一定的裁量幅度,防止僵化。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行政法学家王锡锌进一步指出,行政过程中自由裁量普遍存在的事实,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行政”意味着政府决策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但这只是基本要求;更意味着决策结果应该科学,决策过程应该民主,有公众参与。

        “如果一个行政决定或政策将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不同的利益主体应该通过参与和协商来决定他们自己的利益。”王锡锌强调。他还表示,让利益相关人进行辩论和协商,就各自利益作出妥协,有助于最终制定的行政规则被公众接受。

        王锡锌以城市规划举例说,首先规划主体要有法定的职权,具备法定要件。在此基础上,规划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合理?这些涉及每个市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公众参与讨论。规划目标确定后,具体方案和手段的选择更多的是技术问题,需要专家咨询和论证,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所承载的不同功能需要制度化的落实。”王锡锌说,这应成为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新的出发点。

        制定民法典:从“照着讲”到“讲出中华智慧”

        “离出台一部中国民法典,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民法学家王轶在演讲中说。

        制定一部中国民法典,既是立法者的梦想,也是几代民法学人的追求。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1999年合同法实施,2007年物权法问世,2010年侵权责任法开始施行,今年4月,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又将生效……正如王轶所说,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已经基本齐备,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王轶同时指出,我国的民事法律许多都是移植而来的,属于“照着讲”。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曾照着日本民法讲、照着法国民法讲、照着德国民法讲、照着苏联民法讲、照着英美契约制度和侵权制度讲。形成中国民法典,要敢于“接着讲”,讲出中华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过程,其实已经孕育了诸多“中国元素”。比如,我国民法通则将人身权与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并立,开创了民事立法的新体例。“不少学者致力推动立法机关尽快启动人格权法的起草,其根源就发端于此。”王轶说:“如果这一学术主张被采纳,就意味着中国的民法典将把人格权法作为独立一编,这无疑是民法典编排体例的一个创举。”

        此外,我国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法律也有许多创新,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

        在王轶看来,我国近年来的的民事立法注重独立思考,设计出了不少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律方案。民法学者需要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具有解释力的民法学说。“这意味着,中国民法学界在‘照着讲’的同时,将开启‘接着讲’的时代。”(本报记者 梁 捷 王逸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