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源形成于湖北的鄂东,曾名采茶戏,黄梅调、花鼓戏、下河调等。
黄梅戏发展的历程,谱写了中国戏曲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它几乎与汉剧同时孕育,而当汉剧以雄健的步伐走向全国完成了生命之旅后,它却只是从孩提成长到少年时期;正当一些古老剧种由霸主退向舞台边际之时,它却以影视为载体,在全国的戏曲舞台展示秀丽的英姿;黄梅戏成了中国人共有的戏曲,人们可能不会唱家乡戏,却都会哼两句黄梅戏;黄梅戏歌声传遍了世界,新加坡等国家还成立了黄梅戏专业团体。黄梅戏显示出其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
有位资深专家说,“黄梅戏的特性是单纯,一种高级的单纯。”它没有繁杂的腔系、‘九腔十八板’与‘七十二个叹惜’,缺少汉剧的庄重,昆曲的典雅,京剧的繁华,却有着从‘花鼓’、‘采茶’带来的基因:简洁的腔体与优美的旋律,泥土芬芳与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吐字中抒情,在旋律中写意。正是这些特性,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与当代理智的鉴赏力。使充满现代色彩的黄梅戏,呈现出青春的活力。
黄梅戏是湖北的品牌与名片,党和政府的关怀呵护,给黄梅戏带来新的生机。为了黄梅戏永远在家乡扎根,黄冈市政府投资1.5个亿的黄梅戏大剧院已经奠基。黄梅、武穴、蕲春的黄梅戏大舞台相继建立。举办了七次黄梅戏艺术节,一台又一台的新剧目在舞台立起。艺术学校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黄梅戏幼苗,一拨又一拨黄梅戏新秀在舞台上逐步成熟,回报着他们浓浓的感激情意。
黄梅声声情悠悠,多少慨叹兼痴迷。一年一度的黄梅戏戏迷联谊会,把东北、新疆、广州、上海的黄梅戏戏迷吸引到了黄冈,他们在过了一把黄梅戏瘾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娴熟的黄梅戏演唱水准。连唱数日,不舍离开,人还未走,就盼望着下一次盛会的来临。由此,可以预知黄梅戏的未来,它的观众群体将越来越大,深深地扎根于祖国各地的城镇山乡。
日本人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当成中国的民歌,乌克兰人把《打猪草》当成中国的歌剧,欧美人把黄梅戏当成抒情的音乐,新加坡的观众已经习惯欣赏黄梅戏的表演。可以推断,中国最先打开国际市场的,就是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