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10亿元到2533亿元,营业收入的成倍增长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这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十一五”交出的靓丽答卷。在12年前的组建之初,它曾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力量最弱、产业基础最薄、亏损最为严重的军工集团;12年后的今天,它已是位列全球500强,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民品规模最大的军工集团。
是什么让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从下面一组数字中可以找到答案——2007年,该集团已经拥有专利3124件,2008年上升到3418件,2009年为4711件,2010年超过5500件……
自主创新抢滩新兴产业
“2010年底,我们的新能源产能达500兆瓦,可跻身世界光伏太阳能电池企业十强。”中国兵装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丁强说,“将‘天威’打造成集研究、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新能源知名企业正从梦想变为现实。”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近年来,兵装集团在民品领域迅速展开新兴产业布局。
在汽车领域,2010年,兵装集团下属“长安汽车”成为首家自主品牌汽车产销过百万辆的中国汽车企业,产量居全球车企第13位,成为中国汽车第一自主品牌。同时,其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也正创造着多个行业之冠——电动汽车电源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混合动力技术居全国之首;自主掌握纯电动系统集成技术及电机、电池核心零部件技术……
在新能源领域,兵装集团形成了太阳能、风电齐头并进,晶体硅太阳能、薄膜太阳能比翼齐飞的格局。从零起步的新能源产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下属天威集团于2008年、2010年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装备制造业最具创造力的企业。2010年,输变电实现营业收入86.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1.6%;部分液压支架、石油机具开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激发内驱动力
2010年,兵装集团开始战略转型:以强大的内驱动力推动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型;由依靠资源消耗、劳动密集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型。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如今,天威集团的新能源订单绝大部分来自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新能源产品已经出口到了德、意、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欧美市场迅速形成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切都源于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优势。不久前,该公司又在山东寿光建成薄膜太阳能大棚发电系统。这个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年发电可达2.6万千瓦时,成本比晶硅太阳能电池低40%以上。
曾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的长安汽车技术中心,其创新能力令国内同行瞩目。“长安汽车”独创“五国九地”全球同步协同研发模式,成为高效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创新的理想平台。其独立研发的“杰勋”混合动力汽车从整车、与汽油机相比,节油20%以上。目前,投资20多亿元的长安汽车“混合动力乘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正向国际先进水平的混合动力乘用车产业技术研发试验中心迈进。
自主创新锻造人才团队
自主创新,核心是人才。
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兵装集团总经理徐斌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了每一个专家,作为相互联系的“直通车”。这个小小的举动,浓缩了兵装集团对人才的尊重。近年来,兵装集团共引进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其中10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位居央企第一。
高水平专家为兵装集团导入了新理念。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归国的陈方,在加盟“长安汽车”后,运用哈佛商学院推荐的全价值链、每个必需作业成本控制的领先理念,建立了每个零部件的第一期“精准成本模型”体系。
高水平专家为集团带来了新技术。在“海归”们的帮助下,长安汽车在汽车研发关键领域的224项核心技术中,长安汽车已掌握220项,累计申请专利1000余项。
高水平专家的研发团队,带动了集团向新兴产业进军。在黄跃龙、麦耀华两位光伏专家的团队带领下,“天威”的薄膜太阳能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一跃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催生新人辈出。在汽车噪声与振动专家庞剑带领下,其研究团队人数由30人发展到100多人,成为中国汽车界实力最为雄厚的噪声振动研究团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超越领先,在自主创新中转型升级,在应对危机中加快崛起。五年后,集团年营业将超3800亿元。”徐斌的话既是总结,也是展望。(本报记者 邢宇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