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5日 星期二

    怀念南京路新华书店

    杨自伍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5日   02 版)

        本期话题:

        曾经耸立于上海南京路的新华书店,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之后,终于还是寿终正寝了。

        笔记观点:

        商业需求和精神家园应各得其所、并行不悖。

        翘首十里洋场的南京路,昔日名播海内的新华书店,如今竟无容身之地了。不久之前,曾经耸立于上海南京路的新华书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之后,终于还是寿终正寝了。初闻此事,简直不敢信以为真,追问再三,知道并非自己听错了。看似咄咄怪事,细细推究起来,还是市场经济那只无情的手在左右命运。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所有喜欢坐拥书城的文人雅士,恐怕无不闻之怅然,若有所失。笔者虽然还没有捶胸顿足,但是惊愕之余,浮想联翩而中心若抽。

        南京路新华书店的倒闭,在我看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的倒闭意味着精神追求的边缘化。在号称中华第一街的风水宝地,怎么就连一家书店都无立锥之地呢?如果连这样闻名遐迩的书店都无法经营下去,那么其他书店的命运,恐怕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和父执一辈,曾几何时,那么热切地向往南京路的新华书店。一个季度逛街一回,这家书店乃是必定光顾的去处,而且每次必有所获。虽然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每思及此,那份欣喜,留恋书城的情怀,至今还温暖着孤寂的心灵。两代人的文化渴望,都在那里得到了莫大的满足。那时我还年未及冠,父亲已是如不胜衣的老者,一老一少钟情南京路的书店,确实共享着一份欢欣雀跃的喜悦。

        据我所知,京城的王府井书店也是学者文人的留恋之地,所幸的是,如今依然挺立于商业巨浪之中,而且人流如织,我感到可庆可贺。以南京路新华书店那样的盛名,估计在关闭之前,还是有过三番五次的纷纭之议,也会上报主管部门,但是裁之无望,自然也就逃脱不了如今令人悲哀的运命了。地方政府肩负扶持文化的使命,我想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大端问题,因为所谓民生绝不仅仅需要廉租房,或者仅仅满足于家给人足。人之为人,终究离不开精神的滋养。

        不论海派文化还是京派文化,我想总是和社会和文化的氛围息息相关的。设若只有海派清口一统半壁江山,只有超大型的商场不断拔地而起,而眼睁睁目睹一家又一家的书店倒闭,那么侈谈高雅文化实在是不合时宜了。我们的学子和白领,在接受高等教育之际,或者硕士博士毕业之后,如果都对阳春白雪的文学艺术丧失了兴趣,那么文化的前景堪忧就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诞生,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衣披一代,我想和这里的书市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如果连一家像样的书店都不能在南京路上立足,那么还有什么堂而皇之的海派文化可言呢?记得在同为国际商业重镇的纽约,我曾在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巴诺书店徜徉,这个建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第一大书店,自1932年占据这个中心要冲之后,就再未离开此地。书店中宁谧的书香氛围,让人全然忘却门外的匆匆脚步与商业气息,我当时悠哉游哉,流连忘返,那种感受至今不能忘怀。从纽约想到上海,商业需求和精神家园,总应该各得其所、并行不悖才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