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4日电(记者曲一琳)捏在核桃壳里的面人“红楼十二钗”栩栩如生,葵编的扇面上烙出的山水画意境悠远,双面刺绣的玉兔香包清香怡人……来自全国各地的62项绝活引得人们流连称赞。像是一场艺术展览,更像热闹的年会大集,这是正在北京金源燕莎商场举行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现场。
在来自成都的“糖画”展台前,很多小朋友挤在一起,仔细地看着传承人吴逢全制作糖画的全过程:将炼制过的糖溶化,用特制的笔蘸满稀糖,在白色大理石板上运腕走笔,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只展翅的凤凰跃然石上。略等糖画凝固,再用一根竹签粘合支撑,拿在手上就可以边玩边吃了。
在太平路小学上一年级的王优阳小朋友买了一只“小糖虎”捏在手中,欢喜得不时看上两眼,又拉着爸爸来到“苏州灯彩”展台,仔细瞧瞧可爱的彩色兔灯是怎么做出来的。在“抖空竹”展台前的空地上,还跟着师傅有模有样地抖起了空竹。她说:“这些东西很有趣,热热闹闹的感觉像过年逛庙会一样。”王优阳的爸爸说,本来只是路过这里,看到孩子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感兴趣,就带她把全部展台逛了一遍,让她多了解些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这画是烙出来的?很容易烫出窟窿吧?”很多人对在葵编的扇子上烙画非常好奇,一拨一拨的顾客问的大多是这个相同的问题。“新会葵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惠林倒很有耐心地一遍遍地回答着。他说,“新会葵艺”包括烙画葵扇、双面绣织扇等工艺,在广东非常受欢迎,而其他地方的人们可能还不熟悉。借文化部组织此次活动的机会,可以让京城的老百姓们了解这门艺术,也利于更好地发展葵艺文化、开拓全国市场。
人群中的彭女士有些惹眼:每到一个展台,都先仔仔细细地看上一遍,再用手机拍几张照片,最后还要就感兴趣的内容和传承人交流一番,才肯满意地离开。她说,平时就很喜欢这些传统文化,类似的活动都很关注,不仅愉悦身心,还能激发自己绘画创作的灵感。能在一个地方饱览全国这么多的绝活,这样的机会可不能错过,而且这些项目很多和过年过节相关,特别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以前过年主要是吃得好、穿得漂亮,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只是吃穿会觉得没劲。有点这样的文化活动,春节能过得更有意思、更有内涵。”
年近80岁的支大爷从山西赶来,陪着老伴王文华展览他们的“新绛面塑”。趁着自己展台前人少的时候,他赶快背着手到其他展台转转,对别家的项目不吝称赞,还时不时地和艺人、顾客聊上一会儿。转完一圈儿,支大爷回到自家展台,坐下喝了一口水,乐呵呵地对着老伴说:“这北京也挺有年味儿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