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9日 星期三

    人才视点

    “人才特区”的故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19日   15 版)

        “人才特区”建设在全国蔚然兴起之时,毗邻宝岛台湾的经济特区厦门也提出了建设“两岸人才特区”的规划。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受惠于厦门市人才政策、在不同领域取得成绩的人才,听他们讲述“人才特区”聚才用才的故事。

        ■台湾学子

        享受内地毕业生待遇

        陈经超(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2010年,我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毕业后,经过几番激烈的竞争,被厦门大学录取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成为台湾应届毕业生在内地“985工程”高校中获得正式教师编制的第一人。

        此前,我已经在内地求学工作了8年,能像大树一样扎根祖国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我出生于台中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家庭。2002年,我报考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两年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可是找工作时却遇上了麻烦——

        当时内地还没有针对台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国企和事业单位是进不去的,要进外企甚至台企也没有任何优势。为了就业,我在东盛科技实习了近一年时间。

        2005年,我考回了北大,攻读博士。由于此前找工作的艰辛,读博期间,我特别关注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2009年5月,一条政策的出台让我欣喜不已:像我这种情况的台籍毕业生,在经济特区厦门可以进入事业单位、高校工作,并能够获得事业编制,同时享受与内地毕业生一样的待遇。

        我感觉自己是个幸运儿,赶上了厦门“人才特区”建设的好时机,成为台湾应届毕业生在内地“985工程”高校中获取正式教师编制的第一人。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先行者,为后面更多的台生探好路,也希望内地的人才试点工作能拓宽面、拓深点,惠及更多的台湾同学。

        ■创业青年

        “创业导师”助我成功

        汤新华(厦门斯坦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家事业单位搞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发,几年的实践让自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萌生出运用技术自己创业的想法。

        2002年1月份,我来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办了厦门斯坦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可是,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辛后,企业发展又遭遇平台期。我似乎摸到了那张创业的“天花板”,但又难以逾越。

        幸运的是,厦门火炬高新区一直把产业发展与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结合起来,全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创业园是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学校,对于没有固定发展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还提供有经验的“创业导师”。

        鉴于斯坦道的成长性,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园区内给我找了一位师傅——厦门北大泰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多祥,请他对我进行一对一的创业辅导。

        “创业导师”对我的指导特别具有可操作性,效果非常明显。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精心培育下,斯坦道公司连续多年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100%,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两千多万元。

        创业园给了我最大的财富,赋予了我创业的生命,更保持了我对创业的执著,使那份原始的创业激情一直持续至今,没有丝毫减退。

        ■海归博士

        “保姆、助理”呵护成长

        江 海(海德星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你能相信吗,我手上这个只有米粒大小的东西,竟然是一台马达。没错,这就是我们正在研发的“手机照相用微型压电马达”样机。

        2009年11月,我们这个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团队共同创办了海德星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和制造用于手机摄像模块的镜头驱动马达和移动平台的驱动马达。

        公司成立之后,产品的开发进展十分顺利,2010年已和潜在客户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积极回应,开始按照不同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小批量生产。2011年第一季度,我们将开始大批量生产。

        公司事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与厦门良好的创业环境分不开,更与厦门提出的为人才当“保姆、助理”的理念息息相关。我们公司落户厦门,从注册到资金,从创业产地到住房,甚至个人的生活补贴等,都得到了厦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在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创建于2000年5月的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软硬件平台,让我们在这里突飞猛进地成长。海归人才在厦门创业,正在结出累累硕果。

        ■专家观点

        敢为天下先

        李桢(厦门市社科院副院长)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的竞争。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建立经济特区,在政策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推进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鉴于与台湾地区的特殊地缘关系,“两岸人才特区”成为厦门人才特区建设的独特内容。厦门人才特区建设面临着引进、用好台籍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的指导下,厦门市委、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厦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未来几年厦门将全力打造两岸人才特区,建设成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区,并将用10年时间,把厦门建设成为国内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创业创新城市,进入全国人才强市行列。

        这是厦门市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打造海峡西岸人才创业港的重要举措,也是其积极应对城市竞争的战略选择,是厦门市从经济特区向“人才特区”与“两岸人才特区”迈进的时代最强音。

        可以预见,紧密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培育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积极创新机制用才聚才,不仅能使厦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得以优化,也将有力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激发全国其他地区“人才”发展的热情,更有可能凭借两岸“人才”的特色与优势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促动两岸、政治经济的双赢。

        (本报记者 马跃华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