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9日 星期三

    樱花烂漫终有时

    卢文丽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19日   13 版)

        这是日本北九州的一个公园。

        放眼望去,此地山清,水秀,天蓝,林茂。矮而常绿的山、满目葱茏的绿,湖中静谧的岛,湖水中央还有个微缩版的小瀛洲,于清澈阳光下,荡起令人浮想连翩的涟漪。这些鲜明而熟悉的视觉符号,让我恍若置身于西子湖畔。

        难怪此行的向导、坐在前排驾驶室的师村先生,指着窗外飞逝的美景,频频回首提示我:西湖,西湖!

        顺着师村的指引,我们来到一尊半身雕像前。冬日阳光和煦、温暖,散发着令人沉醉的气息。中国清末大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身着中式立领,伫立在日本海边,静静眺望着明山秀水。人生短暂,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不期而遇的景致,让我心生感慨,感慨于一份一衣带水的友谊。

        2010年6月,我收到一封寄自日本的请柬,寄信人是师村妙石。收信地址是国货路四号报社旧址。我记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杭州日报》当文化记者时,在西泠印社采访过一个篆刻展,我的采访对象便是西泠印社名誉会员、日本知名篆刻家师村妙石先生。

        十六年后,我从请柬中得知,师村的创新篆刻作品展2010年5月至10月间,在世博会日本馆展出。因为怕挤,我没有去上海看世博会。便回了一信,告知他年底可能会到北九州开会,届时或可一见。

        十二月初,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日本参加中日韩东亚文学论坛。紧张的会议间隙,在门司港饭店大堂见到了这位老朋友。师村先生的头发已经花白,笑容依然如十六年前一样憨厚。他让小儿子驱车,带着我与同伴前往若松区。参观好吴昌硕雕塑和为纪念大连市和北九州市结为友好城市而建的大北亭,又马不停蹄地带我们来到他的家里。

        进门悬挂的条幅,是沙孟海先生为师村书写的。他在堂前上了一柱香,我们方知师村四年前痛失长子。其长子酷爱中国文化,曾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中医大学进修,独自骑自行车开展中国之旅。师村用袅袅的青烟、清越的钟磬告诉儿子:家里来中国客人了。

        师村美丽的夫人和女儿为我们端上咖啡和茶点。书房一坐下,他就与我们笔谈。他在纸上,飞快写下“1994 梦西湖 报道记事”这些字样。隔了十六年,这位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与我认识的时间和事件。我看到他的书柜内,是满满当当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墙上触目皆是中国字画。我还发现一幅吴昌硕的作品,师村说,那是他临摹的。

        1972年,师村妙石参加日本青年代表团访华,第一次来到中国,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此后,他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和文化交流,2008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白玉兰纪念奖”。他在中国举办过120余次个人书法篆刻展。这个纪录,不用说外国人,便是中国艺术家搞过百次个展的,恐怕也是凤毛麟角了。

        师村先生的创新篆刻是在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并融合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形成匠心独运的创作。他将作品影印放大,再施以颜色,辅以装饰,风格独特,雅俗共赏。

        我感佩于这些年来,师村先生对篆刻艺术的执著和他浓郁的中国情结:

        2008年,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三十周年,祝福北京奥运会,他捐赠了“同一个梦想”篆刻系列作品,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创新篆刻回报;为缅怀汶川地震死难者,他通过大使馆向灾区捐赠20万日币;

        2010年,他为上海世博会做了创新篆刻回报展,用代表古代日本的颜色:红、蓝、黑三联篆刻作品,来表现“心之和、技之和、联结”这个2010上海世博日本馆的主题。他的两件大型石材篆刻作品,也矗立在上海花园饭店门前;

        2010年9月,他在上海松江程十发纪念馆举办回报展,捐赠了珍藏的明代大家朱舜水的书法作品和程十发晚年的书法对子;在陆家嘴的吴昌硕纪念馆,举办了《大师与画童——中日友好创新篆刻绘画展》。

        师村告诉我,2011年7月到9月,将在杭州良渚博物院举办“师古妙创”回报展。他解释“回报”,意指回报中国文化对他的哺育,回报近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对他的关爱。我说,我一定会来看的。

        如果说日本文化是菊花与刀的文化,那么,当师村手中的篆刻刻刀,在石头上驰骋之际,其魅力应该神似菊花般飒爽、霜茫之美。从师村的作品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是一位用篆刻表达思考的哲人。

        与师村家人告别,门口一棵金色的枫树灼灼若焰。师村与我们挥手告别,那一刻他宛如一方静默的石章,质朴、单纯,魅力无声。我的耳畔回响着这位可爱的日本老人,指着车窗外一溜溜冬天光秃秃的樱花树,用生硬的中文对我连声呼唤:“樱花烂漫!樱花烂漫!”

        《樱花烂漫》也是师村的一幅作品。是的,人生苦旅,即便寒冬肃杀,只要憧憬春天来临时,那一树树刹那盛放的灿烂与娇艳,所有的风霜和苦痛亦成为一道独特的人间风景。沉浸于篆刻这一红白双色艺术的师村先生,也将迎来更加丰富的多彩艺术,获得他的大解脱和大自在。

        一衣带水金石缘,方寸之间寄深情。师村先生,善莫大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