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些省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令世人关注:2010年,广东、江苏财政总收入分别首次突破1万亿元,正式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对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且受国际金融危机巨大的江苏来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江苏经济腾飞的背后,究竟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智慧?
未雨绸缪,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调高、调优、调轻”是江苏对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取向,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举措。
2006年,江苏率先提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和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2008年,又提出新兴产业规模化;2009年,六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核心技术渐次突破,并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江苏全社会科技投入840亿元,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位居全国前列,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3万亿元,增长34%。
与此同时,江苏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近年来累计安排经费7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800亿元,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1个。中科院“龙芯CPU”、北大“众志芯片”、“小核酸”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为新的增长点。
但投入并不是江苏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看来,历届领导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才是江苏能独领风骚的真正秘诀。一位省委主要领导曾经亲自充当“形象代言人”,苦口婆心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家”发展,这让其他领导颇为动容,而这种惜才、爱才的意识已成为历届领导的“传家宝”。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江苏才会出现震撼全国的“530”人才计划,并成为众多人才纷至沓来的热土。
在众多人才中,不能不提到无锡的施正荣。因为当年的独具慧眼,家乡无锡给了这个当年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的年轻人一个机会,但无锡当年或许也没想到,其实最终成就的是自己。因为施正荣的示范效应,无锡掀起了一场场的人才革命,也因此改变了一个城市的气质。“十一五”期间,无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800亿元,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5%以上。而由无锡出发,一个个新的奇迹正在江苏大地被重新演绎。
文化中掘金,构建另一增长极
以往,曾有“文化不言利”的说法。但在文化产业已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下,文化和资本前所未有地“亲近”起来。
守着“文化富矿”,江苏的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渐入佳境。全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5年达30%以上,各地文化产业立项投资规模超过34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时,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和品牌产品也已形成,目前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5家。
难怪一些人惊呼:江苏的文化产业来势凶猛!
俗话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能从文化中掘出金来,与江苏的敢于舍得、善于舍得密切相关。不久前,为期7天的常州市首批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公示结束,包括文化产业出口营运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在内的17个项目,以补贴形式获得640万元资金扶持。这是该市首次以资金形式直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实现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幅的目标,江苏从去年起将“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增加到每年2亿元,同时不断加大贴息比例,重点向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倾斜。近年来江苏资助额超过200万元的项目达38个,占总数的1/4以上。
仅以动漫业发展为例。这几年,从市里到省里,江苏各级政府都拿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动漫产业。苏州、南京、常州、无锡都设置了一项专门的“播出奖励”制度,对在地市级、中央台等媒体播出的动画片按级别给予相应奖励,最高达到上百万元。如今,这四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其动漫制作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更重要的是诱人的文化产业开始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并成为江苏腾飞的另一增长极。自去年以来,江苏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高9.22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8.02个百分点;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达9.68万元,高于社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与此同时,江苏一批骨干企业已成长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行业杆标。今年5月深圳文博会上,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省广电集团、江苏省广电网络公司和江苏省演艺集团均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
现代农业给力,补齐苏北发展短板
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有“短板”存在,显然很难有质的提升。
而在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来就是发展中一个让人头疼的“短板”。
江苏历届领导都直面这块“短板”并对此倾注了诸多心血。从南北合作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邳州现象、灌云速度到徐州振兴、盐城崛起……一个个关键词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苏北崛起的“进行时”。
在去年最新的全国百强县评选中,江苏共入选28个县(市),其中苏北地区占了6个,盐城建湖县和徐州沛县首次上榜,其他4个名次都有较大提升,如徐州的铜山提升了12位,邳州提升了11位。江苏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新兴百强县(市)正由苏南“北上”苏北。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三个“快于”——县域经济增长快于苏北地区增长率,快于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率,快于江苏省经济增长率。
苏北的崛起甚至已经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日本三菱公司最近组建了一个“苏北科”专事苏北市场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而这家日本最负盛名的跨国企业,此前在中国的注意点仅集中在京津沪和广州等大城市。
“苏南与苏北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但财政强,不等于农民就富。为此,江苏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农业也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源泉。”江苏省代省长李学勇说。
来到国家农业部公布的首批50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徐州铜山区,家住棠张镇学庄村的农民李兴伟高兴地说,以往家里只种4亩菜地,年收入不过3万多元。如今在镇里统一规划下,他种植了“夏黑超级无核葡萄”,年收入一下子翻到10万元。
事实上,在不少地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即政府为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创造更多载体和平台,从而在企业在农户之间牵起红线,已成为江苏各地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如今,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1%的粮食,创造了占全国6.2%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时,江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队伍越来越庞大,全省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4115个,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698个。雨润食品、维维集团、东海粮油等三家企业已迈进中国500强企业行列。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