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4日 星期五

    浙江桐庐

    农村治污水推崇“生态疗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14日   10 版)

        本报讯(记者潘剑凯)时值隆冬季节,记者走进浙江桐庐农村,经常能看到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绿地花草。“这些植物不光是环境的‘美容师’,它的身下还‘另藏玄机’——经这些植物的根系吸附净化,能有效降解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水质也由浊变清。正是凭借这种‘生态疗法’,桐庐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跨入了国家级生态县行列。”桐庐县副县长王金才说。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据统计,我县一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500万吨,相当于10-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污水排放量的总和。”县环保局局长吴金富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桐庐县尝试采用“生态疗法”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所谓“生态疗法”,就是将污水经收集、沉淀后,配套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合格排放。这种污水处理方式本身就比较低碳、环保,而且单个工程投入成本较低,是一种纯生态化的治理。为了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桐庐县在4个乡镇35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财政全额补助,老百姓不用掏一分钱。

        “最初听说要在村里建污水处理池,我觉得不靠谱,那不是城里才有的东西吗?”桐庐县凤川镇潇源村总支书记黄国亮说,一开始大家对这个不了解,许多村民不同意在自家门口建污水处理池。后来看到隔壁村里建起的“人工湿地”样板,才知道这是个既能吸污水又能美化环境的花园,又争着要建“人工湿地”。

        “过去门前门后污水横流,苍蝇蚊子到处飞。‘人工湿地’建好后,水清了,草绿了,环境也漂亮了!”桐庐县阳山畈村村民滕海明高兴地说。据统计,仅2009年桐庐县就在35个试点村里建立了686个污水处理工程,被当地百姓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满意率”最高的一项工作。

        2010年初,桐庐县又在全县14个乡镇的45个行政村,全面推进“生态疗法”污水治理工作,并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建立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移动导航巡查系统及快速监测反馈等管理新模式。目前,当地已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了45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工程。

        据吴金富介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难题主要集中在“用地难”、“资金难”、“纳管难”和“观念难”方面。桐庐县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国率先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充分利用闲置地、夹缝地等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按350元/人予以补助,并配以相应的奖励政策。同时,与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的改水改厕、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一套运行有序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建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