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4日 星期五

    国家话剧院:

    “新现实主义年”大幕拉开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14日   09 版)

        1月13日晚,在北京天桥剧场,由著名导演田沁鑫编导的话剧《四世同堂》,继两个月内在海峡两岸9个城市演出20场、巡演票房达750万元之后,首次在京公演。这部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经雷恪生、秦海璐、辛柏青、朱媛媛、陶虹等众多国话明星出演的话剧,以其浓郁的京味征服了首都观众,并拉开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新现实主义年”的大幕。  

        与此同时,被誉为“舞台反贪第一剧”的《这是最后的斗争》、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排演的时尚版《红玫瑰与白玫瑰》、音乐话剧《肖邦》、实验戏剧《恋爱的犀牛》、小剧场话剧《向上走,向下走》、据法国名剧《波—音,波音》改编的爱情喜剧《都市囧人》等作品,也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海口、乌鲁木齐等地登台亮相,话剧“国家队”冲击波由京城向全国辐射。

        是什么构成国话演出体系

        中国国家话剧院十年前由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而成,是拥有最多明星的话剧国家队。从以前偏重于国外名剧的搬演到现在的注重反映现实,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解释说,国家话剧院拥有的五大导演,其现实主义的导演风格构成了国家话剧院的演出体系。

        王晓鹰的“诗话与意象现实主义”,其突出特点是诗意,如音乐话剧《肖邦》,通过音乐家肖邦的人生,折射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执著艺术追求的可贵。查明哲的“零零后现实主义”,充满激情与思考,他即将导演反映打工者生活的新戏《问苍茫》。田沁鑫的“当代新现实主义”侧重于当代人的心理描述,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运用是最大亮点,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吴晓江的“新写实主义”对演员表演提出较高的要求,如《这是最后的斗争》。孟京辉是先锋实验戏剧的领军人物,他的“新探索现实主义”使其在年轻人中拥有大量知音,《恋爱的犀牛》与《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极受欢迎。这些导演不同的“现实主义”导演风格,构成了国家话剧院的创作体系和演出体系。

        周志强透露,国家话剧院今年将为这些导演举办展示月,四月是王晓鹰,五月是吴晓江,八月是孟京辉……

        “新现实主义”引领话剧创作

        纵观国话此次演出的8部作品,并不全是反映当下生活的。对此,周志强解释说,话剧具有快速反映当下生活的优势,但“新现实主义”并不只是反映现实,而是贴近大众,契合现实生活,如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剧中所呈现的人与现实、人与性的问题带有浓厚的现实意蕴,因而引人共鸣,尤其是时尚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因为适应现代青年人的心理节奏,从而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接下来,国话还将排演历史剧《张居正》,也是要借明朝的历史,回顾我国的吏治,以期对现实生活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个时期以来,京城话剧尤其是小场话剧的创作和演出泥沙俱下,针对某些人搞“快餐文化”,甚至恶搞话剧,周志强十分严肃地说,话剧不是媚俗的文化,不能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在创作和演出上要坚持导向性、示范性和代表性。他表示,国话今年将以“新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理念贯穿全年演出规划之中,并引领话剧创作。

        以现实主义力作繁荣文化市场

        国家话剧院将在今年五月搬迁至位于广安门外的新院址,从此结束国家最大的话剧院团没有专属大剧场的缺憾。有了专属的演出场地,国话似如虎添翼,将创作数部新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话剧作品,丰富和繁荣文化演出市场。除继续坚持打造“宜春宜秋”戏剧演出季、参加文化部国家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以及“消夏戏剧广场”外,今年国话还将重拳出击,继正在举行的“新现实主义年”开年演出季外,五月将举办“新剧场开幕演出季”,十二月举办“剧院组建十周年”庆典系列演出活动等,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激情传递一整年。

        周志强介绍说,国话将在2011年进一步加强剧场建设,在京内组建专属的剧场集群,同时在京外设立演出工作站,保障剧院优秀剧目的外地巡演计划,让更多京外的观众欣赏到国家院团优秀剧目的风采。

        周志强表示,国家话剧院将一如既往地肩负起“共和国戏剧长子”的使命,力求结合“长时段、多剧目、多场次、多场点”的“一长三多”的国话演出模式,打造和推出高品质的新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为全力繁荣戏剧演出市场,给观众提供更宽阔、更有品质的戏剧交流平台做出“百姓剧院”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