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和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06—2010年五年工作规划》(中办发[2006年]23号),文件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对革命遗址的普查。在江西省进行试点后,普查工作自2009年11月在全国推开。现在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已经进入到提交普查成果阶段。在已经提交的成果中,有许多是新发现的革命遗址,现挑选其中的一部分予以介绍。
1929年5月初,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此建立了第一所红军医院。医院初创时,只有西医师林之翰和中医师戴淑先两个人。为了及时有效地对伤员进行治疗,鄂东北特委和黄安县委经过多方努力,从当地的刘家园及邻近村庄挑选了4名姑娘到医院当看护,接着又派人到武汉购置医疗器械和医药用品。至7月初,医院已初具规模。
1930年1月,党中央派苏景观担任院长,医院逐渐扩大为外科、内科、药房、病房4个科室,医护人员增至10余人。
1931年3月,该院更名为鄂豫皖红军总医院,迁至黄安县箭厂河(今属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
红军医院创立后,适逢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三次反“会剿”斗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时期。红军由于作战频繁,伤员人数不断增加,高峰期该院一天要接纳伤员上千人,很多重伤员因医疗设备简陋、药品匮乏,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疗而光荣牺牲,人们只好将烈士遗体就近安葬于医院后面朝南的山坡上,逐渐形成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红军烈士墓群。因时代久远,他们的姓名已不可考。
2006年6月,红安县檀树中学和老将军、原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秦光远共同捐资,在此修建纪念碑。碑身正面有红安籍老红军、原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戴觉敏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