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换头像啦?跟偶学的吧?看来今天不少童鞋被演播室紧张了,偶判分时会考虑到这层因素的。O(∩_∩)O~怎么样,语言很时髦吧?”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一条诙谐的“火星文”微博下,小粉丝们纷纷留言:“涂老师太潮了!”“偶喜欢你这样的大学老师,跟童鞋有共同语言。”
2010年可谓中国的微博元年,“你织围脖了吗?”已经成为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
从“被”微博到自写微博
所有的研究都要从观察和参与开始
“其实我最开始是‘被’微博的。”这是在谈到开微博的初衷时,涂光晋教授的笑言,事实上,这确实是很多新闻院校教授开微博的原因之一。
人民大学的方汉奇教授也属‘被’微博之列,但是在老先生强大的人气支持下,刚发出两篇微博,他的粉丝就飙升至一万余人,如今更是达到了5万人之多。
当教授们迈入微博大军的行列后,他们逐渐发现了微博这个新型传播手段,不同于以往传播方式的独特魅力。
在那条“火星文”微博发出之后,涂光晋教授专门在课堂上与同学们探讨网络上的表情符号问题。,涂教授说,研究新闻传播的人,不能只作壁上观,而是要时刻关注新的媒体形态的变化,并通过实际的参与感受它对这个社会的影响。
除了对微博这一新的媒体形态保持关注之外,教授们还在积极运用这一传播工具来进行研究工作。
“致力纪录片的公众媒体传播和影响力”,这句话写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何苏六教授的微博上。何教授告诉笔者,在微博中,传者与受者之间几乎没有界线,转发即是传播,关注就等于群发,这种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关系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微博是“自组织”的社区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
“今天有媒体问我,为什么写微博,我说把生活中的温情和浪漫带给我的粉丝,把正义的声音传递给社会,留下点点思念等朋友们路过的时候来采摘。”在采访何苏六教授后不久,何教授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动人的句子。
在微博这样一个平台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组织自己的社区圈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
涂光晋教授指出,只要仔细观察,你就可以感觉到,微博上每个人的关注都与他们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博主的研究偏好和爱好都会在微博中得到体现。
在微博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发布者。何苏六教授说,传统媒体对一般人来说还是高高在上的,而在微博所形成的社区平台里,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因此,这个媒体的成长速度最快,仅一年时间,用户就达到了一亿两千五百万之多。
“我现在的粉丝有近一万名,这就相当于一本杂志的发行量。而有的明星,粉丝达到几百万,这就像一个广播台,或者小型电视台。”何教授指出,粉丝介入传播过程,会使博主成为某一个圈子内的意见领袖,这就使每个人,无论草根还是精英都能够从中找到满足感,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出来,这是微博得以迅速发展的最大原因。
微博是一种“广场文化”
学界、业界、专家、草根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微博就是在和人对话。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要改正口误,就只能再说一次了。”在“围脖织错了一针”之后,涂光晋教授非常感慨于“爱偷吃的鱼”给她的回复。她说,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后,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因素被逐渐边缘化,但是微博正在将人际传播的因素重新纳入信息流转的过程之中。
微博有点像“广场文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程曼丽教授谈到,在这个广场上,人们自由进行观点的交流,在消费休闲时光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关注的话题。她还指出,微博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当你发出一篇微博之后,很多人善意的对话,会激发写者更愿意去交流。
现在微博被人称为“直播王”,何苏六教授说,在今天,微博不仅成为公共新闻的兴发地,而且一些国际会议也开始用微博的方式来直播,供大家分享。
在关注涂光晋教授微博的人群中,有新闻媒体、本校同事、新闻业界同仁、学界同仁、学生等。她说,以前,学界和业界,专家和草根之间是有隔阂的,现在,在微博这个自组织的社交网络里,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要实现“兼听则明”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
不要过于追逐水滴而忘记大海
微博的参与者和参与方式更多地决定了微博的未来
“信息的海洋现在已经细化到水滴了,过于追逐水滴的话,会让人忘记大海本身。”在谈到微博对社会的影响时,涂光晋教授说出了这样一句很诗意的话。
“微博有时会让人焦虑,有些微博的使用者会出现‘微博控’的现象,有事没事总想上微博去看一看。”何苏六教授指出,每条微博限制在140字内,这就容易使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流于表面,往往还未等观点成熟就匆匆发表了事,这使本来就比较浮躁的社会进一步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又加深了人的焦虑感。
今天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加工整合,并得出自己的判断。微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虚假信息、作秀炒作等很多问题在微博中同样存在。
近日,新浪设立了一个名为“新浪辟谣”的微博,一些不实信息及处罚措施被随时披露。程曼丽教授指出,这说明微博这一自组织正在传播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一个大家共同遵循的规则。她说:“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学生、媒体记者加入微博的行列,会督促微博逐渐形成一个自我纠错的机制,有助于微博将来的良性发展。”
微博是很难得的“全民媒体”。何苏六教授说,社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互帮互助,彼此取暖。未来要让它更纯净一些,以便更好地发挥它的正面作用。
越多人参与到负责任的信息传播中来,微博的正面作用就越大。谈到微博的发展,涂光晋教授指出,“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