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依次为:王晋堂 严寅贤 袁本涛
对话人物:
王晋堂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
严寅贤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袁本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靳晓燕 本报记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人们对师者的道德期待。但是,频频见诸媒体的各种师德不端事件正在影响着人们对教师的判断:师德是否在沉沦?师者,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提升教育品质?
一位老师,当学生犯错时,轻松地、得体地“给他一巴掌”,“骂”一声“小兔崽”,学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惩罚”而后改。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那是教师的艺术与境界!
记者:不断出现的师德失范的现象让我们对教师群体产生了质疑。就一些学生而言,与老师之间,他们已失去了那种会心的亲切感,而这种疏离感正逐渐使教育失去温暖的力度。
严寅贤: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讲述他孩子在一所学校上初二时的遭遇:物理课上,孩子和老师顶了几句嘴,老师脱口而出:“一看你,就知道你爹什么德性!”孩子回去转述,大人怎能不恼火?
不体罚、不讽刺挖苦学生,是教师的职业底线,任何一位为人师者都应当坚守。当然,这个问题又要辩证地看。一位师德高尚、学养深厚、诲人不倦的老师,当学生犯错时,轻松地、得体地“给他一巴掌”,“骂”一声“小兔崽”,学生会由衷地觉得这是“打是亲骂是爱”,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惩罚”而后改。但是,这种“惩罚”的背后,是以坚实的厚重的师德为支撑的。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那是教师的艺术与境界!
袁本涛:种种师德失范现象之所以出现,制度的缺陷也不可小觑。比如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升学率的高低和考试分数的多少,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松自己通过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对学生的感染进而放松对自己道德上的要求。
一些制度甚至法律形同摆设,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多少教师了解?《教师法》、《教育法》又有多少教师曾经认真阅读过?各省区市颁布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有多少教师曾经阅读甚至知晓?
社会不良习气在教育领域的蔓延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社会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迷信金钱和权力,道德意识普遍淡化,直接导致了师德的衰微。
孙维刚老师在给新教师讲话时说:“千万不要学一些治学生的‘招’!那些招数也许一时奏效,可那是我们教师不可取的。”
记者:今天对师德的呼唤,是因为我们曾经缺失、忽略甚至遗忘。但是在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师者中间,我们又发现,正是细微处德性的闪亮,映照了教育的光芒,师者的崇高。
严寅贤:师者,贵在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可动辄就和学生“过不去”。我时常给年轻老师说这样的一句话:“对学生,不要真生气,不要生长气,不要常生气。”
我们何不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他们在学校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的学业负担,晚上回家还有一大堆“家庭作业”,在学校说不准还得挨点批评,在家里说不定还得忍受父母的唠叨,可身边却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倾诉或发泄,剩下的,只有一颗“孤独的心”。这时,他犯点错,上课睡点觉,偶尔迟到一两次,晚交或不交作业,甚至和老师来点儿口头“对抗”,我们老师怎不能宽容一点?
王晋堂:在师德这个题目下,使我想起很多老师的言行。
我想起孙维刚老师在给新教师讲话时说:“千万不要学一些老教师教你怎么一招一招的治学生!那些招数也许一时奏效,可那是我们教师不可取的。”
老师中确实有一些损招。像罚站、轰出教室、错一个字罚写十遍、二十遍!近日有一位老师用熨斗烫伤了幼儿园小孩子的脸,一连气儿烫了七个。心理伤害是无形的,却更狠、更伤人,也就更“缺德”。
我想起霍懋征老师呼吁:“哪有那么多‘多动症’呀?别把孩子整坏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是霍老师的信条。
我想起孔夫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育普惠理念,陶行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为人师者永远学习的榜样。
知识的传承,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在知识上,学生超过老师是必然的。然而在师德上,老师给我们后学者的深刻影响至我们一生,是永恒的,这个薪火是不灭的。
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人无德不立”。知识和道德是成就教师职业的两根支柱,弱化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将无法践行教师职业。
记者:在公众看来,“一个知识有缺陷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有缺陷的人无法用知识来弥补,教师师德的缺失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过知识缺陷的影响。”然而,“德”性的提升,又是难的。
袁本涛:人们尊敬教师,是因为教师的“学”和“德”,是因为教师总是用知识启迪人们的心灵,用智慧武装人们的头脑,用人格感染人们的精神,用道德匡正人们的行为。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无德不立”。知识和道德是成就教师职业的两根支柱,弱化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将无法践行教师职业。尊师重教的环境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教师感到从业的尊严、骄傲和自豪;完善的制度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教师的行为规范、纪律要求、考核标准、奖惩条例、升迁规定等都应该完善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师德建设有法可依;同时,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是关键,师德建设的主体在教师个人,任何规范、准则如果不能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他就不可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即使这位老师有很高的业务水准,也难以发挥他应有的社会作用。
严寅贤:一味强调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坦率讲,在今天这个社会很难。但是,就一线教师而言,我们至少要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位好老师,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甘为人师,善为人师,启智铸魂是教师的境界;专业自我发展、师德自我完善,是教师的追求;走进教室就兴奋,走进家门就温馨,走进书房就安静,是教师的幸福;远离社会奢华,舒张生命气度,是教师的崇高。”多少年来,我们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都是这样践行的。
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觉得这是师德最崇高最生动的体现,是师德的。这种关注应当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自觉和自主行为,应当是教师的内驱力使然,这种状态下的关注才是真诚的、有效的,这种关注将影响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