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观点新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1日 02版)

        编者按

        日前,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从文化内容建设、出版产业转型等角度,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本栏目择选其中一些精彩的观点,以飨读者。

        叶朗(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文化的内容建设应提到战略高度

        本报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张玉玲、李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指出,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意义重大,我们应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

        叶朗说,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内容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叶朗表示,当前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旺盛,我们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也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文化产品从生产来说,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内容运用问题,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还不能和美国、日本这些文化产业强国竞争。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

        叶朗指出,文化产品不仅有娱乐、消遣功能,更重要的还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不同,它是精神产品。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为此,即使是电影中的商业片也不能只追求票房,而应讲求人文内涵。

        周蔚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传统出版单位改革要解决管理体制问题

        本报北京1月10日电(记者李慧、张玉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表示,目前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转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宏观管理体制问题、出版体制问题、产业集中度问题、企业运营问题、版权保护问题等,要推动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周蔚华指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既限制了出版业对社会上其他资本的运用,也限制了行业内资本的扩张;市场竞争主体的缺失使得出版单位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投融资和企业的兼并重组,也无法通过企业中常用的股权、期权等资本手段,来吸引和留住管理者和其他优秀人才。

        周蔚华说,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放宽进入门槛,激发出版生产力;其次要改革微观运行机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竞争主体;最后要优化产业环境,加大对出版业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政策支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