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10日电(记者李金桀、张翼)海关总署今天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外贸真的很“给力”:近3万亿元的外贸进出口总值,12月份刷新三项单月纪录。在经历了2009年外贸的底谷之后,中国外贸正走上新的高度。
“进出口总值、进口、出口三项同比增长均超三成,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这一成绩超出我的预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多重因素促使外贸复苏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分析,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之所以能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外部需求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强劲,投资和贸易均出现较快回升。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虽然回升缓慢,但基本生活消费品,尤其是物美价廉的中低档消费品需求增长稳定。
二是从国内供给看,得益于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外贸的有力措施,我国出口企业通过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主要出口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长、集聚度高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比较完善。
三是2009年外贸量价齐跌,基数比较低,201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不仅数量增长,价格也有所提高,进出口金额增长率就显得比较高。
“今年的外贸强劲增长恰恰可以填补2009年的增长缺口。从整个‘十一五’看,我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在15%左右。”李健说。
如何创造新优势
今年外贸将会怎样,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隆国强却依然十分乐观:“中国外贸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不是一天两天树立起来的。金融危机是一场大洗牌,我们的外贸企业没有倒下去,坚强地活下来了;企业的相对竞争力也增强了。”
在统计数据中,机电产品的进出口数据令人欣喜: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增长30.9%,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9.2%。而在2009年初,机电产品出口曾出现20多年未曾有过的连续下滑势头。
此外,从出口市场看,除了欧、美、日等我国传统贸易伙伴外,我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例如,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927.8亿美元,增长37.5%;印度成为我国第10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617.6亿美元,增长42.4%。
实际上,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在传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形成了外贸发展的传统竞争优势。“随着国内要素的成本上升,传统优势正逐步削弱。我们要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如是说。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并将继续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加强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监管区域集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国外贸进出口在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大营销研发力度等方面,潜力巨大。这将是我国外贸形成新的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李健说。
今年外贸寻求更加平衡
2010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同时海关人士指出,我国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从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进一步降低至6.2%,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
减少顺差意味着更加平衡的中国外贸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扩大进口以促进贸易平衡。
来自商务部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存在贸易顺差,大量贸易顺差的产生与全球产业分工以及中国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李健表示,虽然产生贸易顺差并非中国的原因,但中国有必要缓解与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建立和谐的国际经贸关系。
当前,我国扩大进口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商务部预计,2010年中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表示,2011年中国在扩大进口方面将有一系列积极举措,如完善鼓励进口的一些政策,包括进口贴息、进口信贷、进口信用保险等。不过,王受文同时强调,要妥善处理扩大进口与产业安全的关系,要防止进口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李健表示,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外贸政策导向更加注重平衡,进口市场将成为一块越来越大的蛋糕。“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进出口企业眼睛应当既向外,又向内,更加重视进口市场。”李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