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0日 星期一

    魏纪中:

    体育的问题靠改革解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10日   02 版)

        2011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原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原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现任国际排球联合会主席魏纪中。这位我国奥运史上的元老级人物,对2010年的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评价,并对2011年进行了展望。

        大众体育是体育强国主要推动力

        2010年竞技体育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广州亚运会,它无疑是中国体育运动史上的重要一页。2010年大众体育也有些重大事件:8月8日全国体育日,以及一些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通过这些事件,我国国民体育意识的加强和成熟。国民将用新的体育观来衡量政府的体育工作,他们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在社会中有组织地、有约束地自行管理发展大众体育事业。中国要成为体育强国的主要动力在大众体育上,而在大众体育中应该优先发展的是学校体育。青少年以及广大学生是大众体育中最应该关心的,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要逐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不在这一代人身上下工夫,在谁身上下工夫?美中不足的是恰恰这部分青年,在全民健身中并没有占到应有的位置,在资源的分配上,能体现到他们身上的,也是不够的。问题在哪里?我认为在体制上。

        “举国体制”要多样化实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我国的体育政策是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并举,“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始终是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大政方针。问题在于怎么分配资源,向公众和社会提供什么?竞技体育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竞赛是竞技体育的目的,而竞赛只是大众体育的手段,绝对不是大众体育的目的,搞了大众参加的比赛不等于大众体育就真正发展了,何况很多群体活动是以大众体育为名搞的比赛,其参与者和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向竞技体育靠拢的。

        我觉得当前要解决的还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全国体育事业的主管部门,要更加明确向谁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想要管好,应该是有领导、有指导、有政策、有监督地放权,而不是“一管就死”,垄断性地把全部权力和资源集中在自己手中。纵览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体育主管部门都是采用间接的、通过民间社会组织的方式管理竞技体育的。我国在形式上也是通过运动管理中心管理竞技体育的,但实质上还是由政府部门以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方式在管在办的“举国体制”。对“举国体制”,要通过多样化形式来实现。

        处理协调好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提出“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可以说,这为以后的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对于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应该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协调发展原则来看待,两者应是相得益彰,而不是此长彼消。我个人认为,在实践中要处理协调好这种关系,最好由两个完全不同的职能部门去管。

        2010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是可喜的,发展中也存在偏差,这就是改革的动力。从国情出发,体育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的,而创新却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把更多的主动性给予社会。办体育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但体育运动主要还是公益性的。

        我国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确实在逐步实现,然而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能靠改革解决。

        (记者王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