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1月5日,本报《大视野》刊出《<三字经>要不要删着读》。此文缘起是: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时加以甄别,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三字经》等。另据了解,湖北一些学校将《弟子规》中“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内容作出相应删节处理。一时间,人们对此热烈讨论。那么,传统开蒙读本的阅读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对它们进行删节是否科学合理?今天的“观点新闻”对此进行探讨。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本报北京1月5日电(记者姚晓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卫绍生认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青少年开蒙读本,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思想、精神、礼仪规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对之进行不当删减,则不利于学生分辨能力的养成。
卫绍生说,《三字经》等启蒙读物,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它们不仅有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有封建礼教的内容,包括对青少年生活、学习上的一些约束。但是,对于糟粕的内容,我们不能一删了之。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家长在讲授的时候把这些糟粕指出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仅保留“为我所需”的内容,不但不符合辩证法,给文本造成一些残缺,而且也影响孩子的分辨能力。
卫绍生认为,对《三字经》等一些用韵文写成的开蒙读物进行删减整合将令文本不连贯,不利于传承,因为删过的《三字经》就不再是《三字经》了。同时,就教育本身来说,删减行为也是不科学的,这就像把一个人放在真空的环境里并不能使其有益成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