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突变,国内自然灾害频繁多发。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显示出惊涛拍岸自岿然的气魄。
成绩来之不易,任务依然艰巨。走过“最为复杂一年”的中国经济已步入“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巨轮将如何破浪前行?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目标能否实现?财政与货币政策将如何调整?近日,存款准备金、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再度上调……宏观调控政策频发,让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充满猜想。
“积极”财政:有保有压
2010年12月27日,财政部宣布在海南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这对于来海南旅游的外国游客是一大利好。境外旅客购买退税物品达800元人民币就可以享受退税政策。
“这一政策,将为我们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国家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说。
事实上,出口退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正是“积极”财政的重要内容。从2008年11月至今,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两年多的时间。“主要就是增加公共投资和结构性减税。”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
从2008年11月到现在,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两年有余。新的一年,“积极”将有何新意?
“201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定会和过去两年多有所不同。”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分析说,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主方向,一是部分领域的减税,一是在多个重要领域增加支出。在增支、减税这两条路线的演绎上,201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会触动更多的深层次改革。比如,把积极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问题在一起统筹考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防止政府力量过快退出与市场力量恢复不足之间出现脱节,导致总需求增速过度下降。”他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公共支出,另一方面要更加认真地选择好政府的投资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防止乱铺摊子和盲目重复建设。”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透露,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民用工业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也表示,2011年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同时,重点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结构调整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稳健”货币:有进有退
2010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度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中央宣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加息。
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这意味着2011年所有信贷资产价格都会按照2010年的利率水平进行定价。同时,也加大了2011年年初利率继续调整的预期。
而环顾世界,2011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各国纷纷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尤其在货币政策方面,呈现松紧不一的局面。美日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俄罗斯2010年内四次降息。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加息,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受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影响,多数国家货币政策趋紧。
张立群分析,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近年来货币政策进行了较大力度调整。2008年底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适度宽松,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较上年新增额扩大了一倍以上。这对支持政府投资快速增长,支持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较快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是一把双刃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增强了社会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2011年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货币政策调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因为既不是单方向扩大货币供给,增加贷款;也不是单方向控制货币供给和贷款过快增长,而是要在两者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保持货币供给和贷款合理增长。”张立群认为,“2011年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做好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首先要针对各国货币金融政策的调整,提高对热钱大量流动的管控能力,防止由此导致货币供给被动大量增加。第二要加强对资本市场需求的管理。第三要进一步稳定食品价格。”
专家表示,稳健环境下的货币信贷,既要严防通货膨胀,也要考虑经济增长。因此,在总量调控货币、合理管理流动性的基础上,信贷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项目有“进”有“退”。对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等措施,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贷款及授信,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等等,都将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题中之义。
调控物价:有主有辅
刚刚过去的一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成为社会流行语。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
此外,会议强调,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但经济、法律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必要时需配合必要的行政手段。”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比如对鲜活农产品免公路通行费,免收摊位费等都属于行政手段。
“从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1年六项工作任务,我们看到物价调控打出的是组合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农产品有效供给将加强,这些都与稳物价有直接关系。此外,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与稳物价则有着间接关系。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产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充分下降。
“让居民收入跑赢CPI是应对通胀的根本办法。”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2004年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都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而“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却是2010年首次出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改革将主要是低端降税负,高端增税负,扩大个税的有效覆盖面,不能只对工薪收入者征税,而应把更多收入者纳入其中。”
新的一年,从宏观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向到改革顶层设计的长远设想;从稳定物价的坚定信心到着力民生改革的政策设计,无不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的高瞻远瞩,这也让人们对未来一年乃至五年的中国经济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