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小说?试举三篇代表作:
例一。多年前在我的餐馆里,一对年轻夫妇常来,他们点菜就要一份土豆丝。几年后他们再来,点最好的菜,穿的很高档。不久,就见那个男的经常带个年轻的女孩来。今天,当年的那对夫妇再次走进来,只点了一份土豆丝。走时女的挽着男的臂弯,一如当年。只是他们都有些苍老了,我觉得我也老了。这篇作者为“小李飞刀0008”的微小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目,再现了生活的某个侧面,有时间跨度,有现实观照,有人生况味。
例二。儿子:“我要好吃的。”父母:“好好好,买。多吃点别饿着。”儿子:“我要衣服。”父母:“好好,买。多穿点别冻着。”儿子:“我要结婚。”父母看着住了半辈子的房,再看看儿子,微笑着说:“……好。买房。”几年后,儿子跪在墓前泣不成声:“我要你们。”这次他没有得到任何回答。这篇作者为“花李淡色”的微小说,道出了一段真实的情感历程,结尾处的情感撞击,当会感动你我。
例三。嫁给他时24岁,两人挤在单位25平方米的宿舍傻笑。生孩子时26岁,两人在40平方米的租房里兵荒马乱。孩子上学32岁,女人声嘶力竭:“买不起!连厕所都买不起!到现在我们连个家都没有!”男人垂坐床边喃喃:“我没本事,我没用,我买不起。”男孩怯怯站在门边:“爸,妈,这里不是家么?家,还要买的么?”这篇作者为“想微笑的猫”的微小说,深刻地告诉了读者“家”的真谛。
“微小说是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是新兴网络文学形式”。这是百度百科名片对微小说给出的定义。
这表明,微小说有它特定的生根土壤,即是以微博客的形式发表,属于网络文学范畴;同时,它囿于微博客的篇幅所限,只能是140个字以内的微型小说。
微小说的兴起与某网站主办的首届微小说大赛有关。尽管有论者说这是“网站推销自我的一场策划”,但比这个更紧迫的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作为读者,是否认可微小说创作是一种小说创作,而不将它视同为写段子?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能否在一个容纳140个字的螺蛳壳里,玩起小说的“道场”来?
回答前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回答后一个问题。因为读者的感受不可控,但是对于创作者而言,必须有一个对微小说的明确认识。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这三大要素,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文学体裁。
经过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的中国小说创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臻于成熟。衡量小说之好坏,也有了较为公认的标尺。
一味地拿小说的标尺来衡量微小说恐怕并不妥当。比如小说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得以成形的根本原因,但对于微小说而言,似乎并不现实;又比如小说有严格的起承转合,有较为完整的序幕、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但对于微小说而言,也并不现实。
那么,微小说的标尺是什么?
微小说不可能将小说的三大要素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它可能也只能更聚焦于展现其中的一点,要么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要么叙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要么描写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但无论如何,最终都要在基本的结构与情节之下,或反映某种生活,或表达某种感情,或传递某种思想。也就是说,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无论是否短平快,微小说作为小说的价值本质不能变,否则,微小说与段子自当无异。
上述三篇微小说分别反映了某种生活,表达了某种感情,传递了某种思想,它们有不同的着力点,有不同的文化意味,相同的是都有着小说的风情。
在文学日渐式微的时代,微小说可能会唤醒部分读者对文学久远的热情,重拾简洁的故事、有趣的文笔、隐隐的感动。
当然,螺蛳壳里玩“道场”是一回事,玩得地道、精彩与否则是另一回事。能否给人以阅读的愉悦,能否给人以回味的空间,能否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是微小说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张江艺,1978年7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
小启:“青年论坛”栏目向爱好文学评论的青年才俊长期征文(邮箱见本版),可以谈现象、评作品,有一己之得、文字耐读即可,千字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