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看看成都中小学的“节日小报”

    本报记者 余长安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26日   02 版)

        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校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学生自办“节日小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以趣味性浓、参与面广、简便易行、寓教于乐等特点,将传统文化教育物化为孩子们需要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载体和新平台。

    在采编中自成品牌、各具特色

        “节日小报”活动开办之初,成都市文明办联合教育局首先在青羊区50所中小学校进行试点,逐步引导全市各校学习借鉴,并引导各学校在“节日小报”的采编中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成都特色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自成品牌、各具特色。

        成都市各中小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特点,从课本开发入手,分门别类地编写了《国学堂》、《百韵金沙》、《童学堂》等传统文化教材,为学生创作“节日小报”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把语文、美术、体育、音乐、劳动等日常课程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国学故事短剧汇演、古诗古乐鉴赏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他们在玩耍中逐渐学习书法、国画、篆刻等技能,并融入到“节日小报”的文字采编等各个环节当中。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中小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明确小报创作主题,进行前期策划,让学生了解报纸的基本构成要素,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选题、如何编排和美化版面,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节日小报”的工作基础。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在“节日小报”创作中,成都市中小学注重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节日小报”创作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参与、多交流,以个人、小组、班级、家庭等为创作单位精心编排“节日小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逐步形成了“老师指导、学生主创、家校互动”的小报创作模式。

        在“节日小报”的版式设计、内容采编上,充分注重彰显学生的特长、喜好和个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采取“小学低年龄段学生以绘画展现为主、小学高年龄段学生以文字采集为主,中学生以表现自身感悟和创作技巧为主”的方式,鼓励中小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书法、国画、篆刻、剪纸等开展“节日小报”创作,涌现出了《草堂小报》、《金沙小报》、《文翁小报》等童趣盎然又不失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节日小报”。

        每个传统节日之后,各学校还统一组织开展“节日小报”的班级、年级、校内评选活动。通过“节日小报”展示周、PK赛等形式,评选出“办报小能手”、“优秀节日小报”等,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的走廊、宣传栏、教室、校园网页进行集中展示,为中小学生搭建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引领学生践行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创作“节日小报”活动,成都市中小学生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积淀、道德素质、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中,他们要求学校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小报创作,还要利用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引领中小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实现“知行合一”。九九重阳的“节日小报”创作,让学生们感悟“敬老、爱老、助老”,主动到社区空巢老人家中陪爷爷奶奶聊天。端午节,学生们主动向社区工作人员学包粽子,并将“节日小报”和粽子作为礼物送给援建灾区的叔叔阿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