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黔西南州连续269天的特重旱灾造成了重大损失,夏粮几近绝收,水库干涸,山上大片树林枯死,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追根溯源,还是“水”的文章没有做好。
其实,黔西南州并不缺水。这里多年平均年降水约1300多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到3300m3,此外,年入境水量有近200亿m3。再看另一组数据,截止到2006年,全州年总供水能力仅为4.68亿m3,年人均不足150m3,与贵州省的252m3和全国的440m3相比,黔西南州又十分缺水。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这种地形地貌蓄水能力差,具备成库条件、特别是成大中型水库条件的坝址较少。由于种种原因,以往投入的水源工程建设资金也比较少,这就导致黔西南州的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特别是中型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尤其缺乏,421处蓄水工程中,仅有三座中型水库。说到底,黔西南州属于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地区。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就是要对整个黔西南的水源进行统一规划。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到底需要多少水?结合我们的实际,本着“跳起来够得着”的原则,同时,考虑到未来节水技术应用的因素,我们认为能够达到年人均400m3的水平,可以基本满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按照两个五年计划来实现这个目标,到2020年,我州人口按照350万计算,届时需水将为14亿m3,扣除目前已经能够提供的4.68亿m3,还需水9.32亿m3。因此,我们确定的分步目标是:到2015年,新增库容4亿m3;到2020年,再新增库容5亿m3。有新增9亿m3的库容,再加上科学的调度,届时我州将能够达到年人均400m3的水平。
其次,科学编制规划。以上确定的目标是否科学?这就需要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讲,我州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06.06亿m3,到2020年,用水量达到14亿m3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13.2%,这个数字远低于目前全国的24%的水平,应该讲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对下游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结合我们的地形地貌实际,全州共规划了2个大型、22个中型(包括2处引水工程)、78个小(Ⅰ)、70个小(Ⅱ)骨干水源工程。据初步估算,总库容约为9亿m3。我们已将此规划上报国家,争取纳入国家层面编制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三位一体”规划。
(作者为中共黔西南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