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像你一样生活”

    ——厦门人学好人做好事纪实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纪菁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26日   04 版)

        地上躺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正低声呻吟,右边眼角已被蹭伤,淌着血,嘴唇也破了,牙齿间也有血流出。

        路过的小李赶紧抽出纸巾,帮大爷擦拭伤口。路过的人、旁边的住户店家,也纷纷围拢上来。一位大哥关切地询问大爷,是不是摔疼了?能不能站起来?很快,一个巡警赶至现场,俯身查看大爷的伤势,关切询问大爷要不要紧。没过多久,120也来了。见到已坐起的大爷,急救人员忙小跑过来,蹲下来,对眼角、唇角的伤口进行细致的检查。随后,急救人员让巡警和协警帮忙,把大爷扶上急救车辆,送到第一医院继续检查治疗。

        从上海来厦门旅游的何阿姨目睹了整个过程,连连称赞:厦门人真好!我真的很感动!

        这就是喜欢做好事的厦门人。在这座城市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好人精神的熏陶,掀起了“像你一样生活”的学习热潮。

    平民英雄故事不绝于耳

        20年前,血气方刚的陈文章从乡村来到厦门同安,从事个体经营。漫漫的经商路,他以“诚”出了名,一旦发现变质商品,坚决销毁。有一年春季,他亲手销毁了一批价值数千元的变质鱿鱼干和莲子。有一次,有人到店里兜售鸦片壳,陈文章听后厉声说道:“这种东西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你这赚的可是黑心钱啊!”那人一看势头不妙,拎起装货的包赶紧溜了。陈文章的事迹在当地报纸刊出后,立马成为了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

        “我身边的好人”上电视了!作为厦门市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尖刀组成员之一的彭图友,面对“厦门史上最嚣张菜刀扒手”时,第一个扑了上去,将嫌疑人摁倒在地;面对嫌疑人拿着匕首恶狠狠地威胁你再追过来我捅死你时,他依然没有退却。平民英雄的灵魂再次令市民叹服。

        报纸、电视、网络,厦门道德模范的鲜活事迹一次又一次被“还原”,带市民走入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感受。市民感动了,他们以好人为榜样,决心为这座文明城市奉献更大的力量。

    争相推荐身边的感动

        无论门诊看得多晚,手术做得多迟,每天下班后,他总会到病房走一圈儿,看看今天手术的病人情况如何?重病人病情有没有变化?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会挂念着病房里的病人,经常打电话来询问病人的情况。这人是张思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虽然医生关心病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厦门人都会很踊跃地把这些事情“捅”给媒体,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为了让身边一个一个少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厦门特地选定了一批“厝边新闻助理”,任务就是深入各社区、村镇,采写邻里故事和好人事迹。有为人儿媳心比女儿还细的苏梅玲,有当普通巡警摸索创立一套巡警“三必看”、“四必须”、“五必查”工作法的陈海阳,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李静,有乐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残奥会三连冠侯斌,有23年如一日热心公益的叶福伟。

        不管你身置何处,只要是做好事,厦门人都会尽量去挖出来,然后被大街小巷所知。厦门市民陈群滨在湖北工作,他每月把工资的三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孤儿从福利院接出来过家庭生活。从2000年至今,他已捐款45万元,现在还助养着25名孤残儿童。年初,他还成立了“陈群滨慈善助养基金”,目标是未来10年内,他个人将捐款50万元,筹集善款50万元,使基金达到100万元的规模。

    雪球效应,好人越来越多

        裴勇华翻开病榻上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美容店200元,油漆店1000元,祥平街道帮助3000元,居委会帮助募捐800元……”裴勇华说,伸出援手的从70多岁老人到几岁的孩子都有,每当看到这一笔笔的爱心援助,他就感到很温暖。3年前他因糖尿病并发症发作,双目几乎失明,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三个月前,他儿子溺水深度昏迷,数位好心人帮他将儿子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抢救及康复费用又花去了十多万元,在雪上加霜的日子里,许多素昧平生的好心人伸出了援手。

        在厦门这座温馨的城市,同样有着很多人因为得到过帮助而决定用行动来回报社会。年近花甲的徐若梅得了癌症,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连轻生的念头都有了。但是住院期间,单位的领导、同事和社区的邻里们都去慰问她,有的甚至多次跑到医院陪她聊天,渐渐地帮她恢复了生活的信心。患有癌症的她6年来一直坚持做社区志愿者,为社区的空巢老人服务。今年上半年,夫妻俩又先后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