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农业院校需深化“三农”教育

    潘 坤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9日   07 版)

        “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现阶段稳步推行现代化事业的必然产物,农业院校正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主要渠道之一,深化农业院校的“三农”教育、增强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性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院校的“三农”教育关系重大

        2009年10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逝世,一代科学巨匠临行前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一个令人震撼而刺痛的问题: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家与社会对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战略知识分子”的强烈呼唤。在社会各领域培养战略知识分子正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智力保障。

        在现阶段,“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核心的全局性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项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工程,更是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秩序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宏观方面的社会工程,这就要求具有综合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从培养“三农”方面战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农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还要使得他们具有从“三农”问题的整体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造就视野宏阔、技术扎实的综合型人才。首先,“三农”问题虽然不是我国所独有,而是各主要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均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但不同国家的“三农”问题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意味着不存在某种普适性的解决模式,必须在对现有经验的把握基础上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其次,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在面对各种新局面时,旧有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发挥功效,这就要求有多角度、多视野的人才发挥创造性;第三,“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社会问题,单纯地从农业角度是无法妥善解决的,知识分子如果不具有广阔的社会性知识背景,也将事倍功半,不得要领。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农业院校在培养农业人才的同时,增强和深化对他们的“三农”教育,与农业技术教育双管齐下,这才能符合新时代的人才要求。

    农业院校“三农”教育需改进

        当前,农业院校的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视农业科技的进步,而忽视对综合性农业人才的培养。将“三农”教育单独凸显出来,与农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意识还不够强,具体的教学活动也不多。由于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在教学安排和学生状态两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缺失。

        在教学安排方面。由于对农业综合性人才的定位、对“三农”战略知识分子的认识都还不够清晰,因此将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三农”教育与农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并不凸显,在教学安排上仍然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从农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虽然公共课程中会涉及“三农”问题,但并未专门讲授“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和原因,未能体现出农业院校在面对“三农”问题时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在更为纯粹的农业科技教学活动中,还几乎没有系统地分析和讨论该项农业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相关教育理念的缺失造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安排状况。

        在学生状态方面。很多学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和运用了解较为深入,但将专业性知识与“三农”相关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的能力,却较为欠缺。学生甚至囿于本专业内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对与其密切相关的“三农”问题毫不了解、漠不关心。学生表现出的这些状态,从根本上说,也是“三农”教育不足造成的。

    培养“三农”问题战略专家

        农业院校“三农”教育的状况之所以尚需改进,首先是观念问题。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进行调整,本身就意味着教育机构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只有对新形势下抓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事业的真谛。农业院校深化“三农”教育,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道路,应该是现阶段的正确选择。

        第一要增强师生对“三农”问题的在场感,逐步树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进行规范的学校教育之前,对某种教学活动的价值感受往往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农业院校进行具体的“三农”教育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生对“三农”问题的直观感受,进而激发他们在“三农”问题上的责任意识,有助于规范性教育的实施。

        第二要增进综合性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研工作。由于将技术教育与“三农”教育相结合是针对新需求而产生的教学方式,没有丰富的先例可循,因此,具体的教学方法亟须有关人员展开深入的教研工作。其内容包括:在理论上探索技术教育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结合方式、农业院校不同专业对“三农”问题的影响方式与程度、“三农”教育的实施形式、农业院校在实施“三农”教育时与一般性大学的差别等等。

        第三是要制定确能体现教育理念的课程安排。农业院校的“三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一种特殊教育,它如何楔入常规教育体系,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课程安排上。“三农”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农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只有在课程安排上实行分类教学,最大程度地贴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