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中国戏曲:活在舞台上的文化

    本报记者 叶 辉 等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8日   04 版)

        11月29-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等主办的2010年“中国戏曲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在王国维先生故里海宁举行,这是从2009年文化部制定《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规划要点》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有关艺术研究机构、演出团体等对建设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一次发力。 

    把欠历史的账还上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而只有中国戏曲是唯一依然活在舞台上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其理论的发展却是在明清以后,远远滞后于戏曲实践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研究员认为:“我们的戏曲表演理论及体系研究过去是不够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欠账还上。通过对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构建,使传统戏曲在新世纪焕发新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戏曲理论工作者就致力于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建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了许多老艺人回忆录、整理了大量历史上的戏曲表演文献;1963年,昆曲大师俞振飞提出了重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呼吁;1980年,戏剧理论家张庚在他的《漫谈戏曲的表演体系问题》中,从更加宏观和全面的角度,对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009年,在全国政协对戏曲理论研究现状两年考察和倡议的基础上,文化部制定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2009-2016)规划要点》,提出力争在6到8年内基本完成体系核心构建,撰写出版《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通论》及丛书,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概念系统,揭示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规律,并建立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资料库,完成戏曲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中国戏曲不是仅活在博物馆中的艺术,而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刘祯认为,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繁多的剧种和丰富多样多元的表演、表现,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活在舞台上的戏曲表演不能落实到文字文献上来,这使得中国戏曲表演理论总结面临很多困难;而将舞台上的表演总结抽绎成理论,加以系统归纳,这也正是建设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目的所在。

        人走艺亡,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对中国戏曲发展中感到遗憾的一点。他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讲,中国戏曲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现在建立这个理论体系,与戏曲表演实践紧跟,对于年轻一代学习中国戏曲表演大有好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体系庞杂,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共做过4次统计。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研究员介绍,这些统计很不完全,只能统计还存活的、还能在戏曲舞台上演出的剧种。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中国戏剧家协会曾做过一次调查统计,当时有360个剧种,其中有50个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剧种。2002-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曾做过一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中国活在舞台上的剧种约267个。

        刘文峰说,剧种的生存需要土壤。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如迪斯科、街舞、卡拉OK等的冲击,现代传媒如电视互联网的影响,中国戏剧传统的生存环境变了。但这也是必然的,艺术从来都是在新陈代谢中发展的。

        中国戏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刘文峰说,目前我国凡是存活着的、依然在舞台上演出的戏曲,共有210个剧种,都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剧种也都已经纳入了各省地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中国戏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4个:昆曲、藏戏、广东粤剧和今年刚刚被纳入名录的京剧。

    只有“登峰”没有“造极”

        脸谱、蟒袍、帽翅、水袖、兰花手、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如浪翻滚的长髯和铿锵的武打动作,中国戏曲把曲词、音乐、美术、舞蹈等熔为一炉,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讲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传统方法,浙江省戏剧家协会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沈祖安讲到一个名人故事:1961年,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在杭州楼外楼宴请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贺龙问盖叫天,你是大表演艺术家,你这个盖派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盖叫天说,我没有文化,也不会讲道理。我就知道我在台上是试试看的。试得好就演下去,试得不好重新再来。沈祖安认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就是这样不断试试看不断探索出来的,任何艺术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只能是“登峰”却永远不是“造极”,中国戏曲发展永远是省略号,没有句号。

        浓缩着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版图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将随着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新建设和体系的构建而愈益显现。

        (本报通讯员 鲍丰彩 谢雍君 本报记者 叶 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