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选择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10版)

     阅读提示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于1985年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

        现包括山西 、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接壤区十三个地(县级):山西省的长治、晋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临清;河南省的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济源。目前总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有着自己的独特定位: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围绕定位,中原经济区明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成就;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河南省立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思考,重新审视中原大地的战略方位,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布局,进一步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确立科学发展大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在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区域转型、完善区域布局的指导性文件和规划的助推下,我国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完善,经济由沿海经济带向内陆纵深拓展、产业由东到西梯度转移趋势日益凸显。地处中原的河南,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做出了科学抉择:构建中原经济区。

        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它以河南为主体,包括河南全部及与河南毗邻的周边地区。这个区域的发展阶段相似、发展使命相近,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区域内逐步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进一步密切区域经济联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势在必然。

        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战略地位非常突出。这里还是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1/4以上。

        坚实的发展基础。这一区域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就河南而言,目前已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9367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5.7%;全部工业增加值9858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装备制造、有色、食品、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城镇化率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位居中西部首位。

    把握服务全局的战略要义

        国家已经制定了包括“大力促进中部崛起”在内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时,把重点开发中原城市群地区列入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在这样背景下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承载了特殊的意义,凸显了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形成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因乘改革开放春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但沿海地区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在未来几十年内,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我国还需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以达到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恰逢其时。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充分发挥该区域的区位、市场、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可以分散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把经济增长的重心从沿海地区向中部转移,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使之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形成下一阶段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有力支撑中部崛起。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加快该区域的发展,既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加速器”,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推进该区域的城乡统筹、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城际开放,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快该区域的经济转型,使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等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可以推进该区域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率先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的领域与空间,全面加强与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协作,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探索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子。中原经济区不但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和粮食主产区,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里人口多,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集中度明显提高,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可以使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找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能否真正实施,必须明确方向和目标,按照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立足区域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和定位,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落在实处。

        按照科学发展观定向。建设中原经济区一定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使河南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中,走出一条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应当突出强调四个着力: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在支撑中部崛起、密切东中西联系、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依据中原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定位。后金融危机时期,拥有庞大人口规模的中原经济区,既具有强大的市场潜能,又处于内外需的交汇点,对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中原经济区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基于中原经济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综合分析,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中原经济区的空间发展布局应是:形成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的核心区,以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应体现在形成三个格局上:即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以山脉、丘陵、水系为骨干,山、林、河、田为要素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遵照市场规律运作。建设中原经济区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破行政区划分割,发挥不同功能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市场为舞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聚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打造强有力的发展支撑体系。落实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布局,必须强化战略支撑: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构建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支撑体系;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支撑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执笔:赖谦进、王喜成)  

        阅读提示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于1985年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

        现包括山西 、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接壤区十三个地(县级):山西省的长治、晋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临清;河南省的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济源。目前总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有着自己的独特定位: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围绕定位,中原经济区明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成就;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