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广州亚残运会有“爱”无障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08版)

    建筑设施无障碍:“摇着轮椅上越秀山”

        “我终于可以摇着轮椅上越秀山看五羊雕像了!”亚残运会组委会副主席、中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感叹道:“来了广州十几次,一直希望能来看看这个象征着羊城的标志,之前因为不希望麻烦大家抬着轮椅送我去看,所以未了心愿。本次亚残运会的举办,五羊雕塑边加装了无障碍电梯,才圆了我20年来的‘五羊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文部主任王涛也表示,广州的无障碍设施在国内大城市中堪称一流,是无障碍设施建设样板城市。

        巴基斯坦运动员阿邦德坐着轮椅走出广州白云机场报关时,发现广州海关的申报台和填单台高度比一般的柜台要低一些,办理手续时高度非常合适。原来,申报台从原先的1.2米降到了0.8米,就是为了方便坐轮椅的残疾人朋友。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广州的无障碍设施覆盖了机场、车站、码头、医院、酒店等公共场所,运动员村和赛场的无障碍设施也相当齐备。重点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均按照亚残运会赛会运行的要求,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广州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在建设之初,设计方就充分考虑了无障碍设施的配套,这次又重点改造了无障碍坡道、观众席、电梯、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新增了350多个残疾人坐席,残疾人可以很方便地观看比赛。

        “Good(好)!Very Good(很好)!Wonderful(非常好)!”站在猎猎飘扬的亚残运会会旗下,亚残运会巴基斯坦代表团团长沙米尔女士连续用了3个词评价运动员村及广州的无障碍设施。在运动员村无障碍设施完成整改4000多项。运动员村已经改造完成居住区512套公寓,升旗广场、公共区、国际区、亲水平台、观光平台的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洗手间全部达标。运动员村还配备许多无障碍车,设置方便轮椅上下车辆的活动坡道近300套,为各类人员提供快捷的交通服务。来自泰国的轮椅篮球运动员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告诉记者,这里的无障碍设施很完善,练球没有不方便,无障碍通道、坡道走起来很平稳。

        由于本次亚残运会有9名残疾人记者,为了最大程度上为残疾人记者提供方便,亚残会城的媒体村和主新闻中心已及时“变身”,进行了软硬件的无障碍改造。服务台矮了一半,无障碍通道、无障碍面包车、陪同残疾人记者采访的志愿者……在餐厅里,餐桌的间距被拉宽,靠近门口的椅子也被挪走,“这是留着放置轮椅,好让坐轮椅的记者和其他记者坐在一起,方便沟通交流交朋友。”餐厅主管表示,如果这些特殊记者有需要,服务员还可以提供取餐送餐的人工服务。“我们准备了一套盲用读频电脑软件,已经安装到了主服务台的电脑上,专门为盲人记者服务。”亚残会城主新闻中心后勤保障部副主任李渭灵介绍,安装这套软件后,鼠标移动的每一个位置,电脑都会发出语音提示,方便盲人记者使用电脑工作。

        亚残运会改变生活,无障碍设施的不断完善让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变化。今年61岁的谢慧英是老广州人,23岁时双下肢重残。38年来她只能坐在电动轮椅上生活,轮椅就是她的“双腿”。英姐一人独居在麓景路,买菜、购物、取钱、拿包裹……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自己做。英姐开心地说,她现在能去的地方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方便,经常去的地方都实现了“无障碍”。“广州的无障碍设施已经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可以作为其他国家的榜样。”亚洲残奥委员会主席扎纳尔·阿布扎林对广州的无障碍设施给予了很高评价:“广州政府所做的努力,让市民充分享有了这些公共设施。”

        据统计,广州全市共铺设盲道1129公里,有35个大型商场、44家超市、106家医疗建筑、1100座室外厕所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在约500个主干道红绿灯路口安装了盲人过街音响信号装置。广州已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活动和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网络。此次亚残运会,广州还请外国专家进行指导,并请残疾人坐轮椅上坡道、盲人走盲道亲自体验。正如国际残奥委员会主席克雷文对广州的无障碍设施的评价所说的:“从下飞机到目的地,没有任何不便。”

    信息交流无障碍:“聋哑人也可以打手机”

        “您好,请问从东风路到亚残会城要怎么走?赛场能自带饮料吗?”聋哑少年阿永对着3G视频电话进行手语咨询,而视频电话里的客服人员也一边微笑着,一边用专业的手语耐心地为阿永做解答。

        自己拨打客服电话,自己向客服人员提问,这是阿永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而如今,这些以前无法尝试也不敢想象的事情,全都变成了现实。中国移动创新推出的视频IVR服务,为残疾人士搭建起无障碍的信息沟通桥梁,让聋哑人员感受到与正常人无差别的信息化服务待遇。

        “虽然我不能每场比赛都到现场为运动健儿加油呐喊,但通过免费的无线上网随时随地了解最新比赛实况,就像置身于比赛现场一样。”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阿健对记者如是说。

        据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负责人介绍,信息无障碍建设在广东得到新发展,一批领先全国的保障和服务残疾人建设项目相继落成。11月25日,广东省残疾人信息产业园正式在广州南沙开园。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也于12月1日落成并投入使用。

        “为了能熟练地使用手语,在过去的1年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练习,每次用心地帮助聋哑朋友解决问题后,看着他们满意地挥舞着手语表示感谢时,心里都暖暖的。”驻点场馆的亚残运服务蔚蓝天使小晴欣慰地告诉记者。不仅是在赛场,在广州的许多商店、车站、地铁等场所,记者看到也有许多会手语的“微笑使者”提供服务,大大方便了残疾人逛街购物。

        原来早在今年8月,广州市倡议市民学手语:“让我们伸出双手,一起参与到手语活动中来。从基本手势学起,用指尖语言架起与残疾人沟通的桥梁,提升自己服务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技能。”这封号召全体市民学手语的倡议书在社区悄然传开。为此,广州发动手语专家和手语专业志愿者,在市、区、街、社区分别组建“学手语,做热情东道主”的宣讲团、宣教分团、宣教点,在各系统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宣教队,他们以《迎亚运学手语》、《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常用手语》和窗口服务行业迎亚残会手语培训教材为教学内容,推广普及手语,已培训6000多人,通过手语情景展示、手语操、手语歌等形式,争做手语推广者,在全城掀起学手语的热潮。

        “你知道‘广州欢迎你’的手语动作是怎么做的吗?来,我们大家一起学。”手语老师带领窗口行业人员以及志愿者代表学习“广州欢迎你”“你好”“很高兴认识你”等手语动作。广州友谊集团推广手语接待、服务礼仪、服务规范,在商店内设置了专门的服务站点,提供一站式导购服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特别设置了手语讲解员,将在广州亚残运会期间向聋哑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广东海关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聋哑人常用手语培训,使执勤民警基本读懂和会使用聋哑人常用手语,以便及时准确为聋哑人提供更加细致周到、安全便捷的服务。白云机场在每部直升电梯内、每部电话机上都有盲文触点。广大市民帮助残疾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共同感受亚运会、亚残运会给人们带来激情与快乐,使整个亚残运会的氛围更加文明、和谐,真正实现“我们欢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的目标。

    心灵沟通无障碍:“用心感受残障群体需要”

        “亲爱的宝贝,广州欢迎你们!”昨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应邀前来广州观看亚残运会的四川地震中致残的21位青少年。这群孩子均来自四川“5·12”大地震各个重灾区,接下来的1个星期内,他们将住进广州人家中,体验新广州的风情,享受一段作为“广州孩子”的快乐生活。

        “我希望借广州举办亚残运会的机会,让女儿学习残疾人运动员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机会很难得!”黎燕敏是安利公司的一名白领志愿者,她主动申请了与残疾人小朋友结对子,要带残疾人小朋友和两个女儿一起看亚残运的比赛,去逛逛新广州,要让女儿们学会照顾人,学会感恩。

        亚残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共青团广州市委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100个“小手拉大手”爱心同行志愿观赛家庭。陪残疾人观赛、游览新广州、走进工疗站探访残疾人、参与站点志愿体验服务、为残疾人运动员赠送礼物、上街关爱慰问亚残运志愿者……招募行动发起以来,众多家庭积极响应,“争当亚残运会爱心同行志愿家庭”一时成为羊城人人追捧的热潮。12月7日是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仅在当天,报名家庭就达到139个。历时仅仅5天的招募活动总共有417个家庭报名参与,超过计划招募数量的3倍。

        亚残运会期间,除了“西关小屋”变身“助残示范岗”外,广州市还新建了1000多个“助残示范岗”为残疾人朋友开展助残志愿服务。组委会志愿者部为站点志愿者均配发了“锦囊卡”。“锦囊卡”是一张采用西关小屋卡通造型的小卡片,内容包括志愿者形象规范、志愿者纪律规范、城市志愿者必备20问以及助残温馨贴士等,浓缩概括了站点志愿者的服务规范、工作要求等相关服务信息。“锦囊卡”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即“助残温馨贴士”,列举了十余条志愿者在帮助残疾人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成为站点志愿者手中的“助残法宝”。

        “无障碍既要硬件也要软件,其实对残疾人来说,精神文化上的无障碍同样重要。”肢残人士、赛会志愿者卢少碧说。她曾经是一名被志愿者服务的残疾人;而今,她成为志愿者去服务他人。1岁那年,卢少碧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落下残疾,从此开始了轮椅人生。尽管身体行动不便,但自2005年加入番禺区残联助残部以来,已经累计志愿服务3200小时。如今她更成为了广州亚残运会志愿者中的一员。卢少碧说,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她深受感动,她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残疾人志愿者比健全志愿者更懂得运动员需要什么。”卢少碧举例说,一些健全志愿者看到运动员推着轮椅都会马上主动上前帮忙,这是错误的。因为运动员通常很独立,推轮椅及换乘轮椅这样的小事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当看到运动员动作不流畅时,志愿者才应该考虑上前帮助,并应先礼貌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在亚残运会前的培训中,卢少碧给其他健全志愿者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

        亚残会期间,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们叫什么?在将近1个月的征集、投票和专家讨论之后,“绿羊羊”凭借其亲切可爱的叫法和传统的广州风味脱颖而出,因为广州的城市标志就是“五羊”。“我是光荣的亚残会志愿者,请叫我‘绿羊羊’!”据统计,广州亚残运会共招募约59万志愿者,其中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2.5万人,城市志愿者超过50万人。“大拇指”、“绿羊羊”、“木棉红”的美好形象已经日渐深入人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内涵。

        羊城处处无障碍,花城处处是关爱。

        照片说明:广州奥体中心经无障碍改建共设350个无障碍席位。 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