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三门峡:“文化强市”惠民生

    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任战洲 柴锦玉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2日   01 版)

        到社区活动中心练习绘画,在湖滨广场参加群众团体歌唱比赛,去演出中心定期观看戏曲欣赏……家住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黄河路的王阿姨退休后的生活,让人看到“文化强市”给普通居民带来的实惠。

        “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说。“十一五”期间,三门峡市大力构建覆盖广泛、传输快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提高了生活品位。

        2010年11月16日,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寓意“金盆聚宝、天鹅翔舞”的三门峡市文体中心体育场顺利封顶。市文体中心投资6.9亿元,是三门峡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

        连续五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将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的城镇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将其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年度工作责任目标。全市6个县(市)区筹集20亿元,全部新建(扩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体育中心;全市6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基层党校;94%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95%的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每年举办大型活动180余场次,参与人员达300万人次。”数据显示着三门峡群众文化活动的活跃。目前,三门峡市已创建了3个国家级、1个省级先进文化县(市),创先数量和比率均居河南省首位。

        “到三门峡感受母亲河!”11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冬泳爱好者,来到三门峡体验黄河冬泳。这是继今年5月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千人横渡母亲河”活动之后,三门峡举办的又一次备受注目的旅游文化活动。三门峡市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龙头行业,丰富文化强市的内容和影响力。近年来,新建、扩建了三门峡的品牌景点虢国博物馆、函谷关古文化旅游景区、仰韶大峡谷景区等八大景区,形成文化旅游大格局,初步打造为河南省文化旅游的亮点,列入了国家黄河游的精品线路。黄河明珠、天鹅之城成为三门峡的特色标志,文化旅游景点的“做强做大”,使三门峡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到彰显。

        “如何整合文化资源,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引爆点’,已成当务之急。”三门峡市长杨树平表示。三门峡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村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城)区,以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发展规模化的文化企业,带动全市文化产业高水平、高速度地发展;在乡村,以命名特色文化产业村镇为载体,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全市文化年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超过全市经济发展的平均增幅;2008年以来,全市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同比平均增长18.5%;处于各类消费指数增长的前列。

        三门峡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以市豫剧团、陕县蒲剧团等7个专业剧团为龙头、160多支业余演出队伍为依托,将培育名剧名人作为繁荣演出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载体,打造出了《虢都遗恨》、《清风亭》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名剧名戏。仅2005年以来就获得国家和省戏剧大赛金奖4个,培养出了李树建、张怀奇等一批获得国家文化奖和梅花奖的名演员、名导演,名剧名人已成为三门峡市的名片。出现了专业剧团常年演出不断,业余团体走村串户,专兼职相结合,戏剧演出形成产业化,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火的局面。

        在三门峡,广大农村群众同城里人一样,每天都可自由地上网、看电视,每月免费看上一场数字电影、一台戏剧节目。村里的农家书屋配备有2000册以上的图书、8个以上的阅览座位,看书再也不是难事。连续5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和舞台艺术送农民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纳入为人民群众兴办的“十件实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电影难和上网难的问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