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高校不能端着金碗讨饭吃

    ——访徐州师范大学校长任平教授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金玉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2日   03 版)

        近日,一所在不少人眼中“老实巴交”的学校扬眉吐气起来:兴建大学科技园、获硕士生推免权、8个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2个为重点项目……是什么原因让一所既非“985”也非“211”的普通高校如此引人瞩目?带着疑惑,记者专访了徐师大校长任平教授。

        记者:任校长,当前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似乎颇为尴尬,一方面,高校因其人才集聚与科研平台而被视为大金矿;另一方面,高校的种种优势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很多人说“高校是端着金碗讨饭吃”。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任平:在我看来,知识不能只是藏在肚子里,知识要转化为财富。因此,大学不仅自己要富,还要让教师富,培养学生富,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富。如果大学里培养的人才都是弱者,需要处处“求人”,那大学的威望在哪?知识的力量又在哪?

        近些年来,徐师大对自身重新进行了定位,并进行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其中一大举措是成立了徐师大科技园,形成了汉文化、激光、氢电、物联网和生物制药产业这五大研发中心,它们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仅以氢能研究为例。该研究团队由加拿大归国博士沈健跃主持负责。过去,氢能利用最主要问题是不安全,而现在通过固化则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持续性强、再生能力强和环保,学校已经拿到上海迪斯尼乐园1000台观光车的订单,为其提供动力源,这将是中国第一个成熟产品。

        记者:产学研已经成为当前不少高校构建科研发展的新模式,高校与企业之间关系更亲密,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所谓的科研大学只是在“围墙”外转悠,小打小闹,请问高校如何从“城外”跨入“城内”,并真正打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任平:高校科研绝不能关在象牙塔里,不能游离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之外,要将主要精力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

        徐师大的发展与徐州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生命的共同体,二者共荣共生,相得益彰。因此,学校必须主动为徐州当前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徐师大和徐州最穷的县睢宁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桑农提供蚕蛹,学校提供技术生产冬虫夏草,市场前景很广阔,农民一亩地提供的蚕蛹可做20斤冬虫夏草,收益颇丰。

        记者:培养什么样的人一向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可是对于如何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决不能延用老模式,俗话说法无定式,徐师大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新招?

        任平:大学生就业困难,深层的原因不是社会人才供过于求,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做起了“收容队”。

        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徐师大想出了三招:除了提到的建大学科技园,我们还大力打破学科堡垒建优势学科群。语言科学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用理工医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的研究院。学校从国外引进的一套设备在全世界只有7台,通过研究,一些千古之谜将得到破解。比如,通过仪器我们已经证实人类的手势语也是要经过听觉区反应,这意味着聋哑人将来是可以恢复的。这项研究已经发在了国际权威杂志《brain》上。

        通过资源整合,徐师大已成为省立项建设博士单位,一级学科硕士点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63个增加到现在的119个。今年,学校有8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2项。

        第三招是我们独创的“1+10模式”。就是1个专业加10个企业。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专业教学企业指导委员会,由成长型好的大企业为学生设定标准并直接参与课程改造,同时设奖学金,就是提前给学生发工资。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产销对路”,对学风形成也大有好处。企业整天面对面观察你,学生自然有压力。

        记者:作为苏北地区唯一一所省属重点院校,徐师大的发展举足轻重,现在这种发展的框架已经搭好,如何在不久的将来让人们看到一个更有朝气的学校?

        任平: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已出台“153工程”,即在“十二五”期间,全职引进或柔性引进10名“院士”量级、50名“长江学者”量级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300名优秀博士,从而实现“大师加团队”的人才结构布局,促进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博士点建设。学校为此专门设立了“153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安置、奖励、科研等。

        我们计划在几年之内陆续建起自己的附属学校,在里面施行我们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同时为我们的学生培养形成一条龙服务。目前,徐师大已与安博合办国际学校,定于明年9月1日开学,并计划每年送100个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再过两三年你来看,徐师大呈现给你的将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