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9日 星期四

    西藏农牧民:日子一天比一天殷实

    作者: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 通讯员 冯 骥 陈 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9日 02版)

        “我们家现在住的房子,可能比你们很多城里人的房子还舒适、漂亮。”日喀则市甲措雄乡别扎村村民普旦在他家漂亮的两层藏式小楼前告诉记者。

        从2006年起,西藏实施了声势浩大的、惠及农牧民群众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如今,在农牧区,一排排二层新楼随处可见,百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广袤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同安居工程一样,5年来,一天比一天殷实的好日子,让全区290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加。

    钱包鼓了,生活质量高了

        在那曲地区工作的普次不久前刚抱回一台新款液晶电视。“吃的、穿的、用的,地区上什么都有,即使是一些大件物品,如今也不用跑拉萨,在地区上就能买到,方便多了。”普次的感慨,折射出5年来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过去5年,西藏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支撑幸福生活的是鼓起来的“钱包”。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448元增加到2009年的1354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435元增加到3532元,连续7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也从2000年的40.48亿元猛增至2009年的226.37亿元。

        西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提高消费水平提供了保障,消费结构也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节假日外出旅游,给自己买一张健身年卡,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越来越多的人也圆了自己的“汽车梦”,仅2009年西藏机动车拥有量就达195070辆,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三。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西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50.7%,比2008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农牧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47.9%,比2008年下降了2.9百分点,这充分显示了西藏群众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时刻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虽然“十一五”期间西藏经历了拉萨“3·14”严重暴力事件、暴雨(雪)、地震等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但是自治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思路始终不变,全区各族群众时时刻刻都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失业后,全家靠低保过日子,现在,政府帮我找了工作,这份工作对我太重要了!”措姆的感慨,道出了受援助“零就业家庭”的共同心声。家住拉萨市城关区的措姆,自2007年失业后,一时无法找到工作。拉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了解到她家的实际困难后,主动上门为她联系工作。最终,通过应聘和岗前培训,措姆成为了社区街道办事处的服务人员,并参加了社会保险。

        “十一五”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给百姓带来的最大实惠之一,莫过于促进充分就业。在近5年时间里,西藏相继出台了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法规,为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预计新增城镇就业10万余人,比“十五”时期增加34.2%,农牧区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371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加34.9%,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4.5万余名,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自2006年到2009年10月,国家和自治区共安排9.5亿元,用于加强和完善西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当下,西藏已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以关心、关注老弱病残为基本对象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幸福感越来越强

        拉萨冬日的清晨,太阳未出,有些许寒意,但很多仍坚持晨练的人,为高原古城增添了勃勃生机。洛桑卓玛老人说:“政府为我们修建了很多活动场所,我每天早晨要活动两个半小时,练习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广播操和秧歌舞等,政府的的确确为群众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健身活动场所。”

        据自治区文化厅统计,“十一五”期间,仅在全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和自治区就安排资金12356万元,实施“县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力加快了西藏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有群众艺术馆7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座、县支分中心73座,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县县有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

        与此同时,西藏基层文化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共有19支县级民间艺术团、500余个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各级各类文艺演出队成为农牧区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农牧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