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7日 星期二

    扬州:文明创建酿就“幸福成色”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7日 02版)

        “幸福绝不是简单地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要把城市的现代化与营造美好生活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独具特色的扬州幸福之路。在最近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扬州取得了江苏省第一、全国第五的好名次。如今走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中,记者真切地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灿烂绽放:筑精致现代的人居家园

        扬州瘦西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万花园,这里百花争奇斗艳,景致天然成趣。扬州人说扬州城就是一个这样美丽精致的“万花园”。的确,这里电线杆上没有“牛皮癣”,马路上没有铁栅栏,电话亭、公交站点、垃圾箱等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扬州市委宣传部部长袁秋年说,这体现了扬州城独特的管理理念,“对公共设施进行成套的设计与规划,让生活其中的人们觉得舒服。”

        扬州对精致城市的追求离不开被称为“扬州模式”的数字化管理。在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统一着装的城市监督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这里有一排地灯和一大片草坪被人为破坏了,请路灯管理和绿化部门来进行修复”,信息一经反馈到这两个部门,马上就得到处理。扬州数字化城管监督办副主任王应福告诉记者,如今摊点成群、小区侵占非农用地种菜、城市小区倒退为村庄这样的老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这才有了扬州的干净、整洁、秀美与精致。

    幸福像美酒一样历久弥新: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文化,是人们对扬州的一个重要注脚。“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千古名句至今仍让人遐思不已;而扬州戏曲、扬州工艺也蜚声中外,扬剧、扬州评话等已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不缺文化,问题是如何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让文化奏出更嘹亮的乐章?如今,漫步扬州,一口古井、一座古塔、一株古树不时映入眼帘,保存得如此完好、布局得如此合理,让人对城市管理者的决心与睿智暗自钦佩。“扬州古城历史格局基本完整存留,这在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极少见。”扬州市市长谢正义介绍,近年用于保护古城文化遗产的资金就高达20多亿元。

        文化的浸润在农村地区也毫不逊色。“大社会、似海洋、小家庭、如船港”,在邗江区李典镇小乾村,记者惊奇发现村道两侧及村民庭院中都有图文并茂的醒目语句。为了提高村民们的文明素养,小乾村邀请镇里的“文化人”将村民当前需要了解的政策、科技以及健康的生活内容等整理成喜闻乐见的三字经、顺口溜、漫画、图画,自从有了这面“文化墙”,村里变化很大。

    幸福像歌儿一样在心底流淌: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家”

        到底什么才是幸福?“如果市民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能露出最自然的微笑,那就说明他是幸福的,这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这样诠释她眼中的幸福感。

        “文明城市创建,更主要的是在创建过程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程度。要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使创建过程成为造福百姓的过程。”在不同场合,王燕文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阐述文明城市创建与建设“幸福扬州”之间的内在关联。

        这种创建为民的理念让城市管理者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家”看待。也正是因为把城市当做家,把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当做自己家的“亲人”,这座城市才会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扬州好人”。王文清,从1993年至今已献血7万多毫升,捐助对象多达200余人;陈鹤琴,10多年如一日照顾一群非亲非故的孤老。

        采访临别之际,在一条长2公里的百祥路上,华灯初上之时,记者看到年轻的妈妈陈红正带着7岁的儿子朱泽轩在马路上认真地指挥交通,他们是这座城市25.24万志愿者的普通代表。只要见到有人违规过马路,小泽轩都要鼓起腮帮吹起嘹亮的哨声。

        这哨声,不仅是对交通违规者的警戒声,更是扬州这座千年文化名城的幸福进行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