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挥别实施了两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重新步入常态化管理。那么,政策转向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环境变化?它又将对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政策转向因时而变
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这是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底,为抵御日渐明显的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率先复苏。
“货币政策的演变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生活变化的全过程,也是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分析说,作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帮助国内经济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逐步起稳回升,目前国内经济状况,特别是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已基本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全球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带来较大压力。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货币政策也要相应做出调整,从危机之下的非常手段回归到常态化管理。
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为9.1%,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以上。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也将达到10%左右。与此同时,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投放量猛增,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使得国内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资料价格快速上涨,CPI(消费价格指数)继9月份达到3.6%之后,10月份又达到4.4%的年内新高,对民众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加剧了经济运行的通胀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贺力平认为,管理好通胀预期,缓解通胀压力是目前经济领域的头等大事,而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无疑是治理通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与适度宽松状态下放松货币供给、刺激经济需求不同,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要采取相对收缩的措施,除了提供经济增长必要的货币供应,还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加强金融调控,防范通胀风险,确保经济在稳定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一松一稳”,服务多方位目标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继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之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也被市场看做是为未来五年经济政策“定调”。
赵锡军表示,“一松一稳”的政策搭配,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多方位的发展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又要积极扩大消费,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均衡发展,努力改善民生。因此仅有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以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型。这也与“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毫无疑问,货币政策的及时调整,将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进一步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稳定通胀预期的关系,为“十二五”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货币政策走向稳健将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增长质量。”贺力平分析,“融资成本的提高将促使企业精打细算,更加合理地规划自身投资,避免出现大量借贷、盲目投资的行为,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赵锡军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望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得以延续,以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也不排除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出现微调的可能。“依目前情况看,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或者美国等国家进一步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实际购买力将提升
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可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通过货币信贷的合理投放,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贺力平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老百姓来说,最直接的变化是物价上涨的势头会被有效遏制,部分商品物价还将出现回落,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水平会有所改善。
“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对促进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贺力平分析说,就房地产市场而言,收缩流动性后,开发商融资成本和买房者的借贷成本均会提高,将有效抑制投机性需求,进一步推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发挥效力。
他分析说,政策变化短期内必然影响股市投资者心理预期。但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表现主要取决于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稳健的政策环境会使市场趋于理性,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势头,对股市的长期走势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专家一致建议,当务之急是顺应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及时出台相应的细化措施,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让调整后的货币政策尽快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