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4日 星期六

    美育让少儿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作者:梁 江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4日 07版)

        编者按  少儿美育如何开展?幼儿园、少年宫有兴趣班,小学开设美术课,专业美术院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这些机构为社会储备了充足的美术后备力量。如果以参与培训的人数而言,这种教育的成绩无疑令人鼓舞。但是美术教材的陈旧、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美术教育仅仅为了培养画家吗?

        儿童美育当然要直接左右未来美术事业的走向。但更重要的,它首先要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创造能力和精神素质,这构建的是立体的审美——创造心理场,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契斯恰诃夫的苏式教育体系之后,高等乃至中等的美术教学模式实质上只是单一的培养专家模式。成为专业美术家才是公认的成功者。这种模式和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数十年,而且导致了一些难以变易的社会惯性。于是,煞费苦心的家长希冀初等美术教育能开掘出子女的美术天才。而在实施教育的机构当中,由于这种固有美术教育模式已被视为准则,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便基本袭用了契氏教学体系的做法,升入更高一级美术专业院校,成为专家便是不二的终极目标。长期以来,作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之一的美术教学,实质上也只是高等美术院校教学方式的简化、浅化和粗糙化。目前,大多美术教材的编写,大部分教育机构的教学方式,乃至写生练习、色彩训练、静物石膏模型写生等课程的安排,依然表明了这一点。 

        列·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呈模仿和抄袭。”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去调整固有观念,改革某些方式,以世界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为参照,使美术教育朝吻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吗?

        美术教育是发达国家发掘创造潜能,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在欧美各国,很少看到中国沿续了几十年的美术院校设置方式,更难以见到中国式的整齐划一的训练方法。各种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学院都在强调切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鼓励创造性。在艺术当中,胆大妄为,异想天开,勇于冒险是有创造力的体现。中国和欧美在美术教育上的不同,表明了教育上的观念差异。可以说,欧美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作为培养能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而当代中国,成为专业美术家是许多人首选的目标。如果仅仅作为美育,无疑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可奈何之法。

        十几年前,笔者偶与漫画家廖冰兄谈及当前美术教育状况,这位敏锐的画家曾用不无戏谑的语调说——现时的儿童美术教育一言以蔽之,可谓“倒模法”——不管资质如何,个性怎样,是否天才,一律如同浇铸零部件一样倒入统一规格的模具。再经美院之类的加工、打磨抛光,终于皆大欢喜地成为合规格的产品,是谓“成才”。

        这是一种冷峻深刻的比拟。是的,事隔数年,状况已有所改观。但应当说,根本的东西,那种由来已久的观念,那样根深蒂固的体制不那么容易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旧有的狭隘界限的淡化,随着现代物质生产和生活标准的转换,一种强大的合力才可能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社会需求的外部条件,可以促使内部认知结构的变更。近年少儿美术教育的方式,已经逐渐出现了偏离固有模式、接纳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的变化。不少人已意识到为当画家而学画是狭隘的,一些有见地的教师在教学中让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的训练占了相当比重。也就是说,贴近童真本性,注重创造才能的方式得到很大重视。这种变化,无疑是整个美术教育发生变革的合理结果。

        也许,未来的发展会证实,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色彩规律的感觉,对形体组合的认知,对空间知觉、视知觉方面的有效训练,可以导致一种远比当画家,远比审美效应重要。这种非同小可的能力便是创造性想象力。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之一切,它是推动进步的。因此,爱因斯坦下了一个断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