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4日 星期六

    投票“创新” “丑闻”仍在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宋斌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4日 08版)

        12月2日下午,国际足联22名执委在瑞士苏黎世投票决定把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举办权交给俄罗斯和卡塔尔。此间媒体评论,上述决定反映了国际足联决策的“新意”。

        同一时刻宣布“两届举办权”在国际足联历史上尚属首次,而角逐“两届赛事”的候选国也“志在必得”,这无疑均增加了竞争难度。申请2018年举办国的有英国、俄罗斯和联合举办的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而美国、澳大利亚、卡塔尔以及韩国、日本则瞄准2022年举办权。尽管最终结果让普遍认为“较有希望”的国家大为失望,但有识之士称“该新意反映了国际体育运动的广泛参与性,符合国际体育事业的原则与宗旨”。

        上述“较有希望”国家中,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美国的申报材料较受好评。英国精心准备、高层重视,南欧国家具有举办经验和足球文化,美国场所完备、赞助商实力雄厚,而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威廉王子、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以及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等政治人物纷纷登场也使结果难以预料。此外,俄罗斯政府也对举办赛事展现了强大的“政府支持力”,除免入境签证和涉及赛事产品税收外,同时还承诺免费接送往返不同城市赛场的观众;卡塔尔则为赛事准备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在上述“招术”比拼中,“世界足球运动需要新土地”的因素则为胜出者增添了决定性力量。据报道,“世界杯”从未在欧洲东部和中东地区举办。

        结果公布后,各路观点层出不穷。无疑,英国倍感遭受“打压”,但对“新意”又哑口无言;而部分分析人士则对“新意”提出疑问:这是否是国际足联摆脱“丑闻”影响的最佳选择?

        一个月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抢眼爆料了国际足联执委的索贿丑闻,把国际足联推上风口浪尖。据报道,国际足联执委阿达穆(尼日利亚人)和特马里(塔希提岛人)已分别被停职三年和一年,前者曾为手中选票开出了50万英镑的价格,后者声称为建设足球学校而索要170万欧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28日,苏黎世《星期日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剑指”国际足联,该报声称已掌握一份受贿名单;29日苏黎世《消息报》又具体点出了可能受贿的“三条大鱼”:巴西足联主席里卡多·特谢拉、非洲足联主席伊萨·哈亚图(喀麦隆籍)和南美足联主席尼古拉斯·莱奥斯(巴拉圭籍),他们涉嫌通过设在列支敦士登的一个公司邮箱收取来自瑞士楚格州国际体育休闲市场公司的贿赂。该公司于2001年破产,但从1990年开始一直负责管理国际足联的商业利益,特别是对世界杯决赛阶段电视转播权的管理。根据《消息报》掌握的一份财务支付表,上述公司在破产前曾把6500万瑞郎转至列支敦士登,并用该钱涉嫌贿赂了相关足联负责人,而上述“三条大鱼”也可能分别获得了1200万、100万和2.5万瑞郎的赃款。英国BBC等媒体也对此重点报道。

        在投票前,英国媒体的爆料曾普遍被认为是“不爱国行为”和必定影响英国“胜出”,况且卡梅伦首相期盼“取胜”,以“比肩”前首相布莱尔为英国获得2014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功劳,但外界对英国爆料却抱有不同的解读。在最后时刻决定取消苏黎世之行时,俄罗斯总理普京明确表示,英国媒体针对国际足联执委的连续“指控”纯属不正当竞争且影响了国际足联的客观决策。

        有识之士认为,在足球运动愈发与经济联系的背景下,国际足联的“丑闻”也仍将继续受到关注。

        (本报日内瓦12月3日电)

        图为卡塔尔民众欢庆赢得世界杯主办权。 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