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忠大校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特派团(联利团)担任联勤处文职副处长和司令部军职后勤处长,同时还担任中国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的领队,与我国赴利维和的工兵、运输、医疗3支分队保持着密切的内部联系。江汉刚在利比里亚维和期间,与他接触颇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报记者采访了李道忠,请他把那个时期的江汉刚描绘出来。以下是李道忠的叙述。
我把我所知道的江汉刚凭记忆描绘出来,让我们共同学习他那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
急难险重任务,汉刚是“突击手”
利比里亚地处西非热带雨林,其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冲击力等方面一度长期占据“西非老大”的宝座。然而,连绵14年的内战使这个国家废墟遍地。为拯救这个国家于水火,联合国决定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中国投了赞成票,我军成为派驻维和部队的一员。
2008年4月,当祖国桃花盛开的时候,江汉刚率领他的战友们踏进第四战区,等待他们的却是热带雨林中滂沱雨季的洗礼。进入雨季后,第四战区的土基路逐渐变得沟壑纵横。更有甚者,当地车辆陷入泥泞后,因无救援设备,只能靠在周围挖坑,甚至将路挖断,形成巨大的水坑陷阱,后来车辆误入水坑被“活埋”的事情经常发生。
随着雨量的增大,第四战区的油料、建筑物资甚至食品供给开始亮起红灯,告急电话直接打到任务区司令奥比亚克中将办公室。情急之下,司令直接命令我工兵分队限期恢复第四战区陆上交通线。当时,部队刚抵达第四战区的绥德鲁营区,亟待安顿并熟悉周边环境。但任务急如火,不容按常规行事。江汉刚带领精干指导组先期到达各个施工面实地勘察,施工大队随后赶到。就这样边勘察、边施工、边维护,江汉刚和他的战友们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大雨滂沱,夜以继日连续奋战,用最短时间抢修疏通了第四战区所有主要交通线。
江汉刚和他的战友们的拼搏奋战,使第四战区在雨季的后勤供给状况有了根本好转,为联利团正常履行其维和职责奠定了基础。联利团司令奥比亚克中将,在前往纽约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军事顾问前的最后一次司令部工作总结大会上,对中国维和部队作出如下评价:“中国军人使当地人知道,即使在雨季,路也是通的;即便在夜晚,人也是可以工作的。”
特殊军事外交,汉刚是“能手”
维和行动是我军开展军事外交工作的特殊阵地,是体现我国军事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国部队展示形象、相互学习的特殊平台。联利团的军事及文职人员来自40多个国家,其中16个国家派遣了建制部队,是名副其实的“小联合国”。我国是进驻利比里亚的首批维和部队派遣国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派部队数量最多、兵种最全的任务区。联利团为江汉刚施展军事外交才能提供了广阔舞台。
我工兵分队负责的第四战区保障区范围最大,路况最差,自然条件最恶劣,而且由在联利团任职的埃塞俄比亚军官指挥。在我所参加的任务区司令官每月工作总结会议上,第四战区司令对我工兵分队从无微词,反倒经常表扬我工兵为第四战区司令部提供发电机解决应急用电、提供水泵和水车解决埃塞俄比亚部队饮用水,等等。
我工兵的营院经过每一批同志的努力已成为绥德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联利团的工作人员甚至高官不论做何公干,都希望到工兵营院落脚休息。联利团的行政总监每次到绥德鲁检查工作,总愿意到工兵营院看看,了解部队工作情况,与我每一批工兵同志都结下深厚友谊。在对外交往中,工兵分队严整的军容、精良的装备、完成任务的不折不扣、热情友好的接人待物,均在任务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许多外国人在离任前能以前往中国军营走一遭,拍张纪念照片为荣耀,如果有幸吃上一顿中餐,那更是兴奋得手舞足蹈了。
维护国家利益,汉刚是“高手”
2008年11月,离江汉刚和他的战友们撤离任务区只剩下20多天,战友们归心似箭。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江汉刚力排众议,说服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果断决定接受联利团下达的紧急任务,架设一座约50多米长的预制钢桥。他们全力以赴,昼夜加班,克服河水泛滥、给养跟不上等困难,圆满按时完成了被当地媒体称为当地人“几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江汉刚同志回国体检被确诊为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联利团所有认识他、熟悉他的中外同事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揪心感叹!
我国派驻联利团的首批工兵部队是著名的“雷锋团”,他们首先把学雷锋活动带到了维和任务区。其后的每一批工兵分队都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施工任务分配到哪里,学雷锋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江汉刚带领他的战友们帮助营区旁的一所小学校修缮校舍,向他们提供学习用具,为他们清理周边环境。学校的师生们与“叔叔”们接触多了,还可以用汉语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