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网络小偷”或许是再确切不过的了。他们时刻窥探着,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伸向你,盗取你的身份、账户等等信息,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你的财产“转移”掉,使你变得身无分文、一贫如洗,更甚者,使你丢掉身份,成为一个“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的人。
现年28岁的伊英·布莱克维尔是悉尼的一名商业分析师。正当他在一家酒吧里沉浸在与朋友消遣欢乐时,网络小偷却在世界的另一头,从他的\账户中卷走了3000美元,而他却对这一切仍茫然不知。直到聚会结束打车返回家,他在准备付出租车费时才发现“自己的账上没钱了”。他当时就懵了:“我当时的直觉反应是‘真是撞到鬼了’。”
随着互联网延展到各行各业,将千家万户连成一体,给人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其另一面也悄然蔓延着,“网络小偷”借着这个虚拟世界的高技术手段,将这只“看不见的手”伸向那些抱着“这样的事不一定就会落在我的头上”之侥幸心理的人们。布莱克维尔的个人信息是被罗马尼亚的一个利用卡片阅读机盗取信用卡数据的犯罪团伙窃取的,然后又卖给了在意大利的网络犯罪分子。
布莱克维尔说,经银行查证他才得知,他账上的钱已经被提走了,“是在米兰支取的”。他几乎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他甚至对银行方面需要几周的时间来调查产生疑虑,担心自己被怀疑“参与诈骗”。他说,“所幸的是我的钱最终是被找回来了,但我从此不敢再大意了,在提款机上取款时总是设法挡住键盘,在网上银行上操作时也更为小心留意。”
巨大的利润诱惑着“网络小偷”的滋生蔓延。据有关报道,网络犯罪已经使非法毒品走私小巫见大巫,其利润已经是非法毒品走私的数倍以上;而“网络小偷”也可轻松地月入约2万美元。根据澳网络安全运动的有关数据,每3秒钟就有一份身份资料被盗;而每年被下载的假杀毒软件则高达4300万件,这些程序随后使网络犯罪分子可以记录下使用者的每个键的键击活动,包括密码等等。
澳联邦警察打击高技术犯罪部门负责人格汗说,“对所有的执法机构来说,危及个人信息的身份盗窃案件都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这种犯罪已经遍及各国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犯罪分子可以使用完整的身份信息制作假的护照、驾照或其他证件。只需要7条信息就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身份资料。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全世界的约20亿互联网使用者中,遭遇网络犯罪的比率高达近65%。
格汗表示,人们的侥幸心理为“网络小偷”大开了方便之门。他说:“就像我们常常抱着自己的住所不会被人强行闯入的态度一样,我们对电脑偷窃和诈骗行为也抱放任态度。”澳联邦司法部长迈克勒兰也呼吁人们保护好自己在网上的个人信息。他说,这种态度的确令人惊讶,“我们总是锁好门窗以保障安全,但我们却对网上非常有价值的个人信息缺乏防范意识”。
澳大利亚有80%以上的人在使用包括“脸谱”等在内的各种社交网络。为了提高人们对网上危险的认识,保护好个人的信息资料,澳警方将一个移动的集装箱改成一个网络犯罪的据点,让人们参观和体验“未受保护的电脑是如何在4分钟内被成功进入的”。有关报道说,就在这个月,就有1000个澳洲人的个人信息被贴在一家越南的网站上出售,其中包括信用卡号码、个人联系资料等。对此,昆士兰警方反诈骗小组的负责人哈依表示,他对这些人成为诈骗目标“毫不怀疑”。他说,“信用卡信息被盗不只是钱的问题,而且也很容易被伪造的所取代,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身份信息,当这些信息在网上丢失,就可能永远找不回来”。
然而,网络犯罪的隐蔽性和范围之广阔,又使执法部门的调查取证和打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格汗说,网络犯罪的跨国特征使调查很难进行,执法部门常常赶不上行动迅速的犯罪团伙。他认为,加强国家间及网络公司间的合作是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关键。
(本报堪培拉12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