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2月2日电 几天前,杭州市余杭区三墩敬老院的老人们在院内享受了一场杭州杂技总团的精彩表演;晚上,临安市太阳镇太阳村村民在村里观看了杭州哈哈艺术团演出的滑稽戏。至此,今年以来由杭州市群艺馆免费配送的文艺演出已逾400场,而今年杭州全市各类送文化活动已逾两万场。
在杭州农村,如今足不出村就可看到城市文艺院团的精彩节目,每月可看一场电影,在村图书室就能借到杭州城区所有图书馆的书籍;足不出户就可观看数字电视,可收听有线和无线广播……这一切皆得益于该市构建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过去文化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点缀,是群众满足基本温饱后的一道点心,现在文化需求则越来越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日三餐’。”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说。
据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介绍,为满足城乡居民文化上的“一日三餐”,杭州市5年前就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第一个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规划。5年来,该市投入近30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文化惠民服务网络,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文化权益。
据悉,为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该市5年投入23.3亿元,建设了杭州图书馆新馆、运河文化广场、叶浅予纪念馆等27个重大文化设施;全市13个县市区的24个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全市199个乡镇街道基本建成国家标准以上的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已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为统筹城乡文化资源,该市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从市到乡镇三级服务体系,举办活动6570次,服务人群达258万人;二是文化下乡工程,从2006年到今年10月,完成各类文化下基层57243场次,参与活动人数2865万人次,投入活动经费2840万元;三是文化服务配送工程,2008年以来网上预约配送演出1000多场,还扶持了区县的6012支文化团队;四是公共图书馆“一证通”工程,农民在农村图书室就能借到城区所有图书馆的图书;五是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实现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覆盖率、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行政村实现有线广播村村响覆盖率三个百分之百。此外,还大力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事业,2008年成立了杭州农村电影放映院线公司,对农村电影放映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购买数字放映设备110套,安装了电影放映远程监控设备,保障农民每月看一场电影,全市2106个行政村设置放映点2117个,2005年—2009年农村电影放映达85616场,今年1月—10月放映24780场,超额完成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的要求。
在接受采访时,杭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何平告诉记者,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后,服务模式也更贴近群众,以往送戏下乡是送什么看什么,现在则是群众想看什么就按“菜单”“点菜”,市里负责免费配送。何平边说边在电脑上点出杭州群众文化网,在配送节目菜单上,演出类菜单上可点击预约的团队有: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杭州杂技总团、杭州现代歌舞团等;培训类菜单上有音乐、舞蹈、戏曲小品、美术书法等各门类业务指导老师的名单,基层单位只要在网上点击就可预约。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尤其是农村群众文化上的“一日三餐”,各县市区基层文化活动频繁,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热情,各乡村纷纷挖掘本地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余杭区五常乡挖掘出龙舟文化,每年举办“五常龙舟盛会”;桐庐县合村乡利用当地做绣花鞋的传统,挖掘开发形成产业,还将绣花鞋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绣花鞋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陈建一告诉记者,杭州市刚刚完成《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到2015年,该市将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形成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全省领跑、全国领先、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管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