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成长不烦恼》用评议、投票的方式来解决亲子纠纷,或许看起来更像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种噱头。事实上,这种迥异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子女表达自己生活理念的诉求,也使他们知道自己应尽的责任与应享受权利的一致性。本刊走近家庭,细听心声,希望能够告诉读者——
反传统式的家庭教育
故事一:“挺好玩的。”房巍是一家报刊的记者。10月,她和孩子一起录制了《成长不烦恼》中的一集“唠叨的妈妈”。按照编导的要求,她与孩子的工作就是要真实地回放他们之间有关“唠叨”的生活。之前,她和孩子间的矛盾就用儿子拟就的“说话协议”来解决。
——我每天自觉完成作业,但妈妈每周有一天不能说话。如果妈妈违反,请我吃一顿烤鸭、周末带我去“比如世界”;如果我违反,罚每天吃一盘苦瓜、一周不能听爸爸讲故事。但母子两人矛盾依旧。
为探讨代际冲突,《成长不烦恼》节目组采用了一种别样的调和方式:每期节目邀请三方代表——由12名年轻人组成的子女评议团,由12名爸爸妈妈组成的父母评议团和3位来自教育界、心理学界或演艺界的相关人士组成的“明星嘉宾团”——对亲子纠纷故事进行评议,最终对事件进行投票,支持较少的一方当事人将无条件接受另一方事先写好的“神秘约定”。
“尽管设置了输赢环节,但确实是没有输赢。”在和儿子的拥抱中,她感受到的是理解。曾经看似对立的问题,缓和了。
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数落和斥责,有的是推心置腹的交心和理解发现。
“在每期节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矛盾的消融,更是一种在‘公民社会’中实现家庭教育的全新理念。”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广播电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瑜明表示,用评议、投票的方式来解决亲子纠纷或许看起来更像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种噱头,事实上节目采取这种迥异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子女表达自己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诉求,并用评议、投票的方式使他们认识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而知道自己应尽的责任与应享受权利的一致性。
营造共同的话语空间
故事二:如果可以,周一至周四,一到21:45,宁宁和妈妈就会换到教育台《成长不烦恼》,她们就是因为看这个电视节目,拨通热线电话,走进节目现场又喜欢上这个节目的:出身烤鸭世家但不爱烤鸭只爱电玩,是要子承父业还是找寻自己的梦想?当每顿饭都要用天平来衡量时,爱吃零食的女儿与信奉营养餐的母亲,她们之间矛盾如何调节?平淡生活中,痴迷武术的少年和厌烦刀枪棍棒的父亲,他们到底谁能说服谁……在节目里,宁宁找到了共鸣和支持,也真正理解了妈妈。
一段时间,“猎奇”、“惨剧”、“苦情”成为情感谈话类追捧的主题,而这类话题的充斥与重复使得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热衷逐步下降,而强调沟通与服务功能的亲子代际类情感节目,一直以来是中国电视界鲜有的。
在《成长不烦恼》里,相对沉重的氛围被打破了,话题也不再是社会环境中极端的苦情故事,而是在每个家庭世界里都极有可能发生的小故事,充满了轻松与温馨——
尽管每个话题的背后都映射着两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但节目中设置的“评议”“投票”,事实上就是沟通的深入开展——让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的初衷,从而接受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而观众往往在分享故事与参与讨论之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处理亲子关系的教育。“正因为是最亲密的人,亲子之间反而会排斥心灵上的贴近与交流。这就是当今的中国家庭里,亲子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在总制片人杨金星看来,“家庭教育不应成为对青少年和家庭晚辈的压倒性批判、营造共同的话语空间,使子女和家长进行完全平等、开放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神秘约定”:搭建情感桥梁
故事三:女儿爱养蜘蛛、蜥蜴等冷血动物的节目中,女儿瑶瑶,要求一向害怕这些“宠物”的父亲摸一下自己养的蜘蛛“玫瑰”。父亲为了表示对女儿的理解,克服内心的恐惧摸了蜘蛛。当他完成任务时,瑶瑶终于放下了对父亲的偏见,一句“爸,其实你挺勇敢的”化解了父女俩的矛盾;爱吃零食的姗姗为了让母亲理解自己5年来连续吃营养餐的感受,让妈妈尝试一下她不喜欢的猪肝,这种“换位体验”让妈妈终于理解了姗姗,两人冰释前嫌。
在《成长不烦恼》中,每个家庭的亲子双方都默默定下了一个对方并不知道的“神秘约定”,父母团和子女团支持人数较少的一方将按照这个约定履行自己的承诺。
“‘协约’的执行是一种‘公民责任’的体现,它的存在使得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更显平等。”秦瑜明表示。“更难得的是,出现在节目中的‘协约’经常是亲子两代人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一个温馨的要求。这些令人意外的‘神秘约定’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重新搭建了亲子间的情感桥梁。”
在这里,“神秘约定”成了一种重建信任的象征性仪式,更为节目中情感的凝结和升华提供了契机。当代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大众传播媒介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平台的作用。
“我们希望能有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个平台,自然而然地把亲子两代人吸引到一个共同的话题环境中来。他们会一边观看节目一边把他们自己遇到的类似问题拿出来比较,从争论到沟通、从沟通到理解、从理解到信任。”
杨金星表示,他们对于种种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形成了公众性话题的延伸,这种对话的延续加强了人际间的沟通,避免了现代社会日益增强的疏离感。
(本报记者靳晓燕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