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余音绕梁 难说再见

    ——写在广州亚运会闭幕之际

    本报记者 蔡 闯 王 东 罗京生 钱建强 柳 霞 吴潇怡 王斯敏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28日   04 版)
    闭幕式上,蕉叶小舟划过天际,划向圣火。

        依然是珠江岸,依然在海心沙。

        11月27日夜,燃烧了16天的亚运圣火缓缓熄灭,情动全亚洲的一江欢歌再度响起。

        “让我们一起做个浪漫的梦”。16天前,美轮美奂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总导演陈维亚向观众发出邀约。此刻,当精彩盛会在激情与喜悦中落幕,这个梦,也终于圆满无憾。

        这是一个快乐的夜晚。“如果说开幕式是柔美的诗篇,那闭幕式便是欢快的聚会。”

        这是一个温暖的夜晚。你手牵我手,此心交彼心,请你带着在广州的美好记忆、温馨感受,回到故乡去。

        这是一个情深意浓、依依不舍的夜晚。“把友谊和奖牌带回家,但,请把你的歌留下”。

        留下的不止是歌声,更有深深的回忆,浓浓的真情。广州亚运,见证激情,书写和谐,传颂友谊。让我们永志铭记。

        奋勇争先,共享激情盛会

        又见木棉花开。银色的木棉,在广州塔顶璀璨绽放,一直绵延向下,铺陈出漫天的光华。

        四座高达80米的LED帆屏上,“大幕”徐徐开启。伴随着交响乐队的演奏,1500名大学生的歌声倾泻而出,两盏巨大的水晶吊灯,从水里冉冉升起。

        扬帆启航的“巨轮”海心沙,变成了气势恢宏的水上歌剧院。“我们要在这个世界最大的舞台上,呈现一场温馨的演出”。陈维亚说。

        这座舞台,属于全亚洲运动健儿,属于一切热爱体育、崇尚激情的人们。

        在广州亚运会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奋勇争先的豪情,看到了拼搏超越的力量。一场场角逐、一块块奖牌,在亚运史册上留下了闪光的印记。

        荣誉属于亚洲各国健儿。短短16天里,亚奥理事会大家庭的全部45个成员团聚羊城,9704名运动员参加了42个竞赛大项、476个比赛小项的激烈比拼,29个代表团获得金牌,36个代表团获得奖牌。一项项纪录被刷新,一页页历史被改写,亚洲体育的成长与崛起,令世界瞩目。

        荣誉属于东道主中国。随着最后一项赛事鸣金收兵,中国代表团以199金、119银、98铜的成绩雄踞奖牌榜首位,超越了北京亚运会183枚金牌的历史佳绩,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亚运会以来单届夺金的最新纪录。体育水准的全面提升,令国人自豪。

        为各国运动员创造一个有竞争、有生机、有激情、充满挑战的体育环境,创造一个鼓舞人赶超自我、向着“更快、更高、更强”勇敢迈进的氛围,正是广州亚运的目的所在。在这种氛围里,我们见证了一次又一次超越——

        游泳池中,韩国天王朴泰桓豪迈出击,力揽三金;羽毛球场上,中国名将林丹终圆“全满贯”之梦,惊天一吼,世人沸腾;跆拳道赛后,中华台北高中生黄显咏勇夺金牌,吐露心声:让世界开始认识我……

        “这绝对是最好的一届亚运会。在激烈角逐中,我们再次目睹亚洲最优秀的体育健儿代表亚洲形象,展现不屈的体育精神。”在27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亲王由衷感慨。

        金牌并不只属于那些站上领奖台的人们。虽然很多选手战绩不佳,但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同样为盛会增添了无穷魅力。

        跆拳道男子54公斤以下级首轮比赛刚开始两分钟,不丹选手他什就被对手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他迅速爬起,却很快再次倒地,遗憾出局。从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辗转印度,来到广州,属于这位小学体育教师的比赛只持续了六分钟。但他无悔:“我没机会夺冠了,但我的学生还有。”

        男子铁人三项赛赛场,当颁奖仪式和赛后采访结束后,一位瘦小的蒙古选手步履蹒跚地跑回会场。他是伦苏赫·干苏赫,一位坚持自费训练的经济分析师。虽然比第一名慢了46分29秒,他却赢得了观众们如潮的掌声;10个小时的飞行,换来4分钟的亮相,黎巴嫩医生阿瓦尔克的赛场亮相更为短暂。自掏腰包练习摔跤12年,自费参加亚运会,他矢志不移:“比赛总有输赢。我很享受亚运会带给我的无穷快乐,回国后还要坚持训练。”

        还有,在女子万米决赛中被扣三圈仍坚持跑完全程的蒙古国运动员奥特根巴雅尔;以40岁“高龄”鏖战在赛场的日本网球名将、“不老的传奇”伊达公子;边躲避战火边坚持训练的阿富汗男篮……

        体育之门向任何人敞开。对体育的热爱,让人们有了永不放弃的勇气,也有了坚持自我的梦想。而广州亚运,给了他们最好的舞台。 

        心手相连,同祝和谐亚洲

        “月光光,照地堂,满城花朵多芬芳……”在广东客家童谣《月光光》的优美吟唱中,美丽的海心沙变成了灯火之海,欢乐之洋。

        一群孩子举着小金鱼,欢笑着奔向前方,少顷,更多大男孩骑着单车涌进场中,妈妈们领着女儿轻吟浅唱,踏歌而来。

        一个洋溢岭南味道的开场,引出一串异国风情浓郁的歌舞表演——黎巴嫩的《愉快的旅行》,哈萨克斯坦的《美丽的贾奈》,蒙古国的《辽阔的草原》……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

        “在闭幕式上,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亚洲文化被展现出来。我们要用一场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向各国朋友、向亚运圣火作温馨的告别。”陈维亚说,闭幕式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参赛国家和地区感受到自己是亚运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虽然赛场上有胜负,但文化是没有名次和奖牌的”。

        的确,闭幕式上,没有强弱之别,只有和谐亚洲;没有“气吞山河惊天动地”,只有温馨、浪漫、和谐与交融。

        伴随着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和谐”不仅是亚运会的追求,也是全亚洲人民的渴求与心声。4年前,在多哈亚运会闭幕式的“广州时间”,中国书法家慎召民在80平方米的湖州黄绸上挥毫写下“和谐亚洲”4个大字;今天,在广州亚运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行动里,无不体现着和谐的因子。

        放眼赛场,藤球、卡巴迪、武术、板球……作为亚洲人的体育盛会,本届亚运会容纳了许多扎根亚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运动项目,使各国选手尽情挥洒,向世界展示了亚洲体育文化的丰富多样和融合共生; 

        走进亚运城,媒体村里的中国茶馆、运动员村村长院的岭南建筑、为运动员服务的中医理疗、教运动员写毛笔字的中文学习室,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中国味。这里不仅是各国宾朋温馨的“家”,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舞台;

        纵览广州,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缤纷上演。从11月8日至12月19日,来自德国、俄国、日本、韩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8台精品节目,在各院所演出317场。古老灿烂的亚洲文化,借亚运会的舞台闪耀光芒……

        正如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高莱恩所说,“亚运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把全世界的灿烂文化带入了中国,也使中国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为全世界所熟知。”

        携手并肩,期待恒久情谊

        奏一首凯旋欢歌,诉不尽相聚深情。彩旗猎猎,漫天舒卷,笑颜粲粲,心有千言。威武的舞狮表演过后,各国运动员载歌载舞,尽情欢庆。

        “谢谢广州,谢谢中国!”萨巴赫亲王用中文真诚致谢,全场一片欢腾。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回想起16天来赛场内外那些感人的瞬间。

        11月23日,男子自由式60公斤级铜牌争夺战结束。伊朗选手艾哈迈迪右腿受伤,无法站立。中国选手高峰没有径自离场,而是躬身将其抱起,送到了场下的教练身旁。场上是对手,场外是朋友,观众们用最热烈的掌声,为他们颁发了一块闪光的“友谊金牌”。

        同为亚洲泳坛的“顶尖高手”,中国选手张琳与韩国选手朴泰桓在这届亚运中尝到了不同的滋味。三金在身的朴泰桓看到老对手因状态不佳备受压力,特意托中国媒体向张琳传话:“我想对他说,别失望,别放弃!”惺惺相惜的真情,令人动容。

        在女子25米手枪速射团体比赛颁奖仪式上,手托沉重的托盘,颁奖礼仪志愿者苏婉君忍不住双手颤抖起来。哈萨克斯坦选手拜布希诺娃看在眼里,赶紧上前帮她扶了扶托盘。苏婉君感动得当场流下热泪,拜布希诺娃掏出纸巾,为她擦去。

        11月19日,来自亚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2名“亚运会青年营”营员来到广州大学城,亲手种下80多株常绿树木,组成一片亚运友谊林。“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回来看望我种的这棵小树,也来看望我的广州朋友们。”来自马来西亚的营员林安儿留恋地说。历时12天的共同生活,早已将友谊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下……

        这是一场友谊的欢宴,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在圣火的辉耀下,亚洲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们携手并肩,超越制度、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共同的理想、情怀和诉求下心心相连。让我们期待,不久之后的亚残运会开幕式再次点亮珠江两岸。

        纵使不舍,离别时刻依然如期而至。

        亚运会会旗、火炬交接到下届主办城市——韩国仁川亚组委手中。“仁川时间”华彩上演,40名身着韩服的儿童提着蓝红色灯笼纵声歌唱,“2014欢迎来仁川”的约定,入耳、入心。

        蕉叶小舟轻巧地划过天际、划向圣火,那是开幕式上曾出现的小男孩驾舟而来。他托举起一朵热烈的红木棉,向圣火作最后的告别。

        “温暖感动在天地间,我不想说再见”……圣火缓缓熄灭,歌声久久回响。

        隔海遥望,难说再见。下一次相聚,让我们期待仁川。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