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东营 为跨越积蓄力量

    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28日   03 版)

        国务院2009年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作为主战场的山东省东营市奋勇争先,率先发力,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热潮,一幅大手笔绘画的新蓝图正越来越美。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竞争优势

        根据《规划》要求,东营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调整了生态建设与保护、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现代服务业等59个专项规划。东营市把项目作为实施《规划》的重要抓手,使国家《规划》实施落到具体项目上。东营市围绕主体产业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平台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八个方面,每年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今年重点推进项目124个,总投资2870亿元,截至9月底,已开工在建项目90个,累计完成投资194亿元。

        东营市积极构建高效生态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了涵盖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社会和谐4个方面49项高效生态经济评价指标,并制定了高效生态经济县区、生态示范园区、生态示范社区、生态油区的标准,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方向性约束性指导。同时,他们还打造新型对外开放体系,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打好实施国家战略这块金字招牌,推进招商引资。今年以来,新招商项目203个,总投资625.5亿元,有46个大项目正在洽谈推进,引进了比利时苏威、美国通用电气等一批国内外大集团。

        布局四大产业区拉开大开发框架

        按照国家规划要求,东营市在沿海1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布局了临港产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等四大主体产业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集中突破区,初步构筑起了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框架。

        临港产业区,依托东营港,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建设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引进过亿元项目18个,正在建设中海油、海科、华泰等产业园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

        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建设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目前,东营经济开发区已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软件园、“生态谷”、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高端产业框架初步形成。今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增长22%。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目前,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总投资1.3亿元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黄河口湿地公园建成投用,汽车野营地、休闲度假区等项目顺利推进,正在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生态高效农业区,依托沿海百万亩滩涂和市属国有农场,规划布局了现代渔业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实施养殖、加工、物流、科研综合开发,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同时,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一体化推进,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各县区生产总值增速都在16%以上。

        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

        东营市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该市坚持“农业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渔业、畜牧等优势主导产业,推行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黄河口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宣传促销,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9家,共有277个农产品、263万亩生产基地通过相关认证,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

        在加快改造提升工业上,东营市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制定实施了工业调整振兴意见,对重点产业实行“四个一”发展机制,每个产业成立一个行业协会、一个融资平台、一个展销平台、一个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040万吨,成为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造纸产能210万吨,其中新闻纸产能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家,产值年均增长4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2.17个百分点。同时,东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重点服务业城镇、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了明显提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