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小说家眼中的卢作孚

    作者:余世存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12版)

        张鲁、张湛昀合著的长篇小说《卢作孚》(江苏人民出版社),以史诗般的笔力把卢作孚还给了中国近现代史。在革命、教育、实业等救国的行列中,在王朝、军阀、政党等轮替的变革里,在启蒙、救亡、报世等社会生活中,卢作孚的身影不仅足够重要,而且由他为代表归队的近现代史才足够丰富、完整。

        作者把历史事件和个人细节结合,令人信服地说明黄炎培、蒋介石、恽代英、梁漱溟、毛泽东、宋庆龄、张群、晏阳初、郭沫若、范旭东、宋子文……等人物跟卢作孚一起,曾经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关注、砥砺、争夺,共同演绎了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化。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因小说《卢作孚》一书再度成为问题。即我们的现代史确实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真实的民国是什么?人们的自处和相处有何称道之处?民国人物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是什么?仁人志士如何应对时世的艰难和世道的险恶……这些问题并非几本教科书或文史笔记即可解决的。本书作者就曾经针对卢作孚之死感叹:“我们只把事实摆出来,没有给出原因……”

        自然,小说家有足够的权利铺陈人物言行及心理。通读本书,可以发现作者当仁不让地运用了这一权利,即在对民国人物道路追寻中的认定,四个同龄人,卢作孚、毛泽东、梁漱溟、宋庆龄,是如何面对中国问题并做自己的选择。

        作者对卢作孚等人的心理把握也非同一般,即在我们越来越逼窄的评价体系之外,在我们追怀民国人物的政治实践之外,卢作孚的人生和社会追求是我们今天已经近乎绝迹的东西。卢作孚在政治中国、商业中国、文化中国之外打造了一个道德中国。这是仁人志士的中国,绝非激进、片面、革命或改良所能形容,而是如墨子一样以自苦为极,追求人生社会和同胞物与相统一的另一种快乐。不少论者都注意到,卢作孚自己说过,“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美好的公园,便报酬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完整的国家,便报酬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它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它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并非不知自私,我们曾以“经济人理性”相标榜,却忌谈“政治人理性”,并无知于理性的终点。而卢作孚在《什么叫做自私自利》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的生路会沉溺在这强烈的社会要求当中,如醉如痴,如火如荼,比较沉溺在漂亮的衣服,高大的房屋,名贵的陈设,富有的财产,出人头地的地位,其要求人的力气和生命,更深刻而浓厚。只要社会变更了要求,人就会变更了行动。”对比起来,我们所谓的“经济理性”或自私实在是目光短浅,也害人害己。我们经过三十年追赶式的发展,已经跟发达国家的文明思考同步,即我们人类已有足够的本事毁坏家园、地球,尚没有足够的智慧、道德维护、加持我们的人生社会。本书作者把卢作孚还原到民国危难的时代,证实了,任何情况下,只要有心尽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卢作孚确实浮出社会和历史的地表,给予我们人生社会的希望。

        通过考据、新材料的发现,作者写出了这样一个中国式的人物,这个人物确实是大禹、墨子一类的人物,是老子称道的“披褐怀玉”式的圣贤。这么一个人物在小说家笔下一直是思考着的、行动着的,他的享受也在于看到难题被解决,看到花园般的人物和平台在自己身边涌现。因此,这个人物远比纯粹商业王国的人物更具有普遍可传达感,更能汇通于社会各界。跟红顶商人一类的人物不同,卢作孚确实更具有人的纯粹性。

        小说家眼里的卢作孚是一个万物皆备于己皆通于己的人物,他随时可以跟国家元首交流,随时可以跟平民大众说笑,他是朋友、亲人的希望、寄托和安慰。由于今人想象的匮乏,卢作孚这一历史人物在小说家笔下近乎传奇。但小说家通过合乎情理的人物事件烘托,让我们理解,确实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在几十年前生活过、奋斗过。如果说胡雪岩及其徒子徒孙不过是我中国社会兴衰中的笑话,是以黄金、美女、穷奢极欲掩饰铜臭的社会废品,是不足以给现代文明和人类生活提供出路和答案的绝物;那么,卢作孚这个人则给予了现代商业的伦理、灵魂,给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生活提供了行动资源和人格示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