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志愿者:只要服务,但坐无妨

    作者:蔡 闯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04版)

        每天深夜回到亚运村,记者都会看到志愿者仍在忙碌。他们大多是大学生,课余服务亚运。这些孩子站在每个单元门内,向过往的记者微笑。我注意到,他们工作的区域内,根本没有椅子。

        我不止一次向他们建议:其实你们是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他们用微笑回答。我甚至提出,我的宿舍只用来睡觉,每天人在里面待不过五六个小时,不必天天来打扫,他们也只是笑笑。

        微笑一直是中国志愿者的招牌,以致出现了咬着筷子练习笑容的“感人事迹”,但我以为似乎不必如此。

        志愿者不是职业服务人员,不应该用职业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的服务水平。我在国外采访亚运会、奥运会的过程中,几乎没见过面带职业微笑、用职业水平服务的志愿者,即使是礼仪小姐,也没有口咬刀叉练习微笑之类的故事。但他们那种朋友似的服务反而更贴近记者的需要。他们也会说“不知道”,接下来就会说“我帮你问一下”,直到问题解决才会离开。而我们的志愿者似乎是被分成了很多系列,交通、食宿、场馆等等,各管各的,遇到不是自己分管的问题,他们往往用很优美的手势指向旁边:“你到那边问问吧!”

        昨天,记者到越秀公园采访全民健身,班车开到越秀体育场2号安检门,志愿者告诉记者,返回时仍在这里乘车。但记者完成工作后,却找不到2号安检门了,问志愿者,竟无人说得清。在越秀体育场外转了1个多小时,记者看了很多微笑,听了无数次“你到那边问问吧!”——终于把班车误了。

        志愿文化传入中国,时间并不算长,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很不容易,也很见成效。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给予更多的期待。记者以为,志愿者是否着装统一、微笑是否迷人并不重要,关键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深夜仍在站立的志愿者,不妨找把椅子坐一下;对匆匆而过的记者,少说一声“晚上好”也无所谓。但是,过不了指路关,倒真是处“硬伤”。身处他乡,工作紧张,再找不到路,足以让人急得不能再急,此时如果有人“指点迷津”,善莫大焉!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志愿者做得真的还不够。

        而且,志愿者各管各的,也很难真的为人解难。在大型体育赛会上,记者也好,运动员也好,按程序正常运行就不会遇到麻烦。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需要帮助时,肯定是在某个环节上出了差错。作为赛会制度和赛会参与者之间的“润滑剂”,志愿者如果只强调照章办事、各管一摊,就几乎失去了志愿者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志愿文化才会长期停留在“微笑”的层面上。

        有人告诉我,一些国外知名大学在招生时,往往要看考生是否有社区服务的经历,是否做过一些简单的志愿服务工作;很多成功人士,也愿意在业余时间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回报社会。可以说,志愿文化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志愿者也不仅仅出现在大型活动举办时。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喜人,但现在看来,我们的志愿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步,还是让志愿者坐下来,让我们像朋友那样相处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