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快乐体育,与全民手牵手

    ——广州亚运助力全民健身启示录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04版)

        “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广州亚运期间的每一天,一辆辆大巴身披醒目的亚运口号,载着志愿者,载着媒体,载着普通观众,在羊城街头穿行。

        四年一届的亚运会已渐近尾声,事关体育的“新生活”,却刚刚起步。群众,是这种“新生活”的直接见证人。

        11月24日,吃过晚饭,家住黄埔区大沙地坑田社区的62岁老太太陈美莲准备出发了。“跳舞去!”陈老太告诉记者,看到亚运会上体育舞蹈选手们的优美身姿,她也决定每天练练,“不在于跳得好不好,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就好咯!”

        惠及民众,享受体育,让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比翼齐飞,这正是广州亚运超越赛事的目标。

        1 一届与全民健身“情深缘久”的亚运会

        黝黑的肤色,憨朴的笑容,一边向前奔跑,一边略显生涩地向人群挥手致意。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上,第一棒火炬手就这样高举“浪潮”,踏浪而来。

        吴国冲,42岁,佛山九江渔民,亚运会中国龙舟队队长。从这两重身份的交叠里,似可品出本届亚运会的新意与深意。

        “上赛场为国争光,点燃国际大赛火炬,这在以前,肯定都是专业运动员的事情,而现在,普通百姓竟然两个都做到了。”曾从事速滑运动近十年的新疆姑娘高彦君感慨不已。

        “亲民”的信号不仅于此。当两个孩子嬉笑着拉住世界冠军何冲,点燃爆竹,引燃主火炬,一场全民参与、轻松愉悦的亚运会就此揭幕。

        第二天的首日比赛中,中国武术运动员袁晓超摘得本届亚运首金,紧接着,体育舞蹈选手包揽了全部十枚金牌,其中一枚意义重大——中国代表团亚运历史上的第1000枚金牌。

        几天之后,吴国冲和他的“全农民阵容”也夺得了两块铜牌。

        武术、体育舞蹈、龙舟,都是群众基础深厚的非奥项目。

        “中国的本届亚运首金和历史‘千金’都花落非奥项目,这绝不是巧合,说明中国非奥项目的发展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有了一定水平,也是全民健身的一大成就。”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刘国永告诉记者。

        在本届亚运的14个非奥项目中,中国代表团参加了除卡巴迪外的13个,创历届纪录。除此之外,国家体育总局还派出了主抓群众体育的副局长冯建中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有人说,作为亚洲文化大融合的盛会,广州亚运会在“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之外,增加了一个新的内涵:“更好玩”。

        “体育可以融入生活中去,让人们享受健身的快乐,这是最关键的。20年后亚运重回中国,这20年的积累和群众体育的普及,让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加纯粹。”前体操名将莫慧兰深有感触。

        融入生活,服务民众,在本届亚运会上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那就是让记者们感觉“很奔波”的场馆分布。

        与大型赛事场馆相对集中的惯例不同,本届亚运的70个比赛场馆、训练场馆分散在32个不同的区域,遍布广州12个区县,大多数比赛场馆距主新闻中心都超过30公里,马术赛场甚至超过了200公里。

        “这样的布局虽然给记者们带来了一定不便,却有利于以后老百姓们健身和开展活动使用。”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道破如此安排的苦心,“场馆从规划起就充分考虑了惠及市民的需要。亚运会后,这些场馆都将向百姓开放,增强全民健身的功能。”

        不只看重十五天的国际口碑,更看重全民健身的长远效应;不仅要把一届盛会办得热闹,更要让群众的健身活动开展得舒心,这样的转变,堪称本届亚运在理念上的一大突破。

        2 一片被全民健身“扮靓”的热土

        11月24日,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亚运会保龄球、水球比赛激战正酣。

        因为中国足球,天河体育中心在全国观众心里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于全民健身而言一样地位不俗——1996年,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就诞生于此。

        14年过去,广州的全民健身路径已经发展到1600多条,体育锻炼场所1.8万个,群众晨练、晚练地点逾9000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超过95%。全市共有群众体育社团1.8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6万名,体育人口比例接近60%,领先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漫步广州,你能轻易领略到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

        越秀公园,一座依山而建、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特色公园。一走进公园北门,除了一级一级望不到头的登山台阶,别无他物。“一、二、三……”登了不到一百级,记者已是气喘吁吁。再看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老人也有孩童,或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或独自攀爬自得其乐,都显得十分享受。

        “习惯啦,每天出门这么登一登,练一练,只吃青菜都活到九十九咯!”家住越秀区吉祥街的68岁老太太吴安华边走边做“甩手操”,大声回答记者的疑问。

        此刻,在遍布广州的一座座茶楼里,善于享受生活的广州人正悠闲安适地品着早茶;而在这里,在曾经的“孙中山先生读书治事处”,在黄石公园、荔湾湖公园,在白云山顶,在珠江两岸,同样善于创造生活的广州人,正挥汗如雨,沉浸于体育的快乐里。更令市民们开心的是,亚运会、亚残会期间,13个没有比赛和训练任务的体育场馆免费开放,他们可以在里面畅享足球、网球、游泳、射击等运动带来的乐趣。

        为市民的体育生活“保驾护航”的,是广州市对于体育民生的追求。

        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在这个目标的统摄下,广州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今年8月8日,《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市民健身有了法制保障。同时,“政府十大实事”也剑指全民体育设施完善。 

        努力自有成效。“广州的群众体育已经形成了很多品牌,元旦万人健步、端午龙舟竞渡、横渡珠江、白云山登高等等,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刘江南颇为自豪地说,广州亚运会让更多市民热爱体育、参与体育,让广州人变成国际化的“体育人”。

        广州是一扇窗,透出了近年来全国群众体育的升温。

        “我们不能只抓短时间出成绩的事,而是要花大力气把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大事抓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于近日强调。

        58年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之际,毛泽东主席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今天,经过一届届国际体育赛事的历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全面提升,人们对这个口号有了更加切身的体认。

        一项项行动在展开——建设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培养配置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动学校场馆向公众开放、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模式……2009年8月8日,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写入史册;8月30日,我国第一部以全民健身为宗旨的行政性法规——《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不久之后,颁布于1995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完成历史使命,新的《全民健身计划》将正式颁布,为群众体育的壮大带来福音。

        正如体育研究专家易剑东所说:“中国百姓已经把自身健康看得越来越重,与此对应的是,政府也把全民健身融入城市建设进程,尽力顺应和满足百姓健身需求。”

        3 一条走向“体育民生”的迢迢长路

        “羽毛球之城”,这是广州引以为豪的一张群众体育名片。

        据广州羽毛球协会副秘书长杨乘风介绍,广州市“羽毛球人口”约280万,约占户籍人口的36.87%,全市有172家羽毛球经营场所、1630片羽毛球场,均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就在这片羽毛球“沃土”上,涌现了谢杏芳、杨维、张洁雯等一大批羽毛球国手,而人们观看羽毛球大战的热情,也超乎想象——在本届亚运的所有门票中,羽毛球项目是最贵的,单项决赛的A类门票达到600元人民币。即使这样,依然是一票难求。

        这不失为一个有趣的例证:群众体育越“火”,对竞技体育的推动就越大,人们的观赛热情、对体育的理解与悦纳程度也就越高。

        或许正因为有60%的体育人口,才有了星光熠熠的“粤家军”。翻看广州亚运会参赛运动员名单,977名中国选手中,广东籍运动员多达148人,约占15%;而在上届多哈亚运会,来自广东的74名运动员,有47人次在31个项目中获得金牌。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

        应该感谢全国体育人口的,还有日渐兴盛的体育产业。

        今年公布的第一次体育产业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我国体育产值每年都保持16%以上的增长幅度。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52%。目前,中国已拥有上千家健身俱乐部,每年带来的产值超过100亿元。

        全民健身,这个日渐夯实的基座,正托举起中国体育协调高效发展的美好希望。然而,一项涉及全民、利在千秋的工程,又何尝不是一条关山阻隔的曲折征途。

        据统计,目前,我国坚持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平均不到30%,人均体育设施占有量世界排名靠后。国民体质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全国有1.6亿人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两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体重超标,高中生里85%以上视力不良……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例如,群众体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较为明显,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同时,群众科学健身的意识还不强,科学健身的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坦承。

        2010年的中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节点。惟其如此,如何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付出更大努力,换取更大成就,成了中国体育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全民健身,我们有收获,但我们仍在路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