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江苏吴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苏雁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21日   03 版)

        “吴江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多年稳定在2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今年10月22日,在江苏吴江举行的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表示,让农民富裕起来、在管理体制上城乡一体化,这是吴江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启示。

        “吴江提出的‘乐居吴江’城市发展新战略,就是要实现居住地不同,生活质量一个样”,吴江市委书记徐明说,下好“城乡一盘棋”,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是“乐居吴江”的价值追求。

    昔日小城镇,今日“城市化海绵”

        农民屠根林的新生活从搬进集中居住区开始改变。一年前,住在高新村的老屠放弃了宅基地,住进了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集中居住小区新友花苑。作为补偿,老屠拿到了3套房子,全部有产权。与此同时,老屠领到了以前只有城里人才有的劳保卡和医保卡。

        在吴江,“屠根林们”正经历一个就地市民化的过程,接纳他们的不是大城市,而是经过数十载发展起来的城镇。

        吴江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早在1983年5月,费孝通在家乡吴江多个小城镇调研后,指出“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应该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后,吴江也一直坚持将中心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节点,提升城市城镇的集聚力和承载力。

        “引导农民进城,不能生拉硬拽。让农民愿意成为市民,还得让农民进了城有饭碗”。徐明说,吴江“一镇一品”的经济特色,成为城镇化迅速推进的产业支撑。“绸都”盛泽,30万常住人口,60%吃的是“纺织饭”,纺织产业是农民进城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发家致富之源。

        如今的吴江,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网络。城镇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引了全市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专家点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方世南教授认为,城市化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吴江城镇化经验将为全国带来启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却没有根本性变化,原因之一就在于片面发展大城市。基于此,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提出,中国的城镇化推进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指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一切都在昭示,城市化道路的重心转向城镇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承载农村人口市民化的主渠道。

    昔日“苏南模式”,今日新型合作组织

        这几天,吴江圣牛村党委书记李洪奎一直在盘算着,快到年底了,今年村集体收成怎么样?村民们的分红有多少?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圣牛村建了两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给镇上的羊毛衫企业。“一年租金有350多万元,村民们按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股比参与分红。”圣牛村还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鱼池统一发包给大户经营。“农民用土地入股,每年一亩地能分红900元”。

        在圣牛村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是苏南人继乡镇企业之后,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设计的新路径。

        “忽如一夜春风来”,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在苏南地区迅速发展壮大,费孝通在调研后将其总结为走集体经济之路的“苏南模式”,并在全国引起关注。但是苏南模式存在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内在缺陷,使得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如昙花一现。

        新世纪以来,“精明”的苏南人再次为人先,利用苏南经济发达的优势,集体经济“退二进三”,为企业提供物业服务,风险最低、收益最稳。

        吴江市副市长沈金明说,社区股份合作社就是借鉴股份制形式,将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简言之,就是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股份市场化”。

        李洪奎感慨地对记者说,乡镇企业时代,村集体直接经营工厂,现在则经营厂房、打工楼等集体资产,实现集体受益、全民共享。

        数据:截至目前,吴江共建成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500多家,50多万农民基本实现了“户户有股份、人人是股东”。去年,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向入股农民分红逾1.5亿元,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吴江农民收入连续保持双位数增长,今年1至9月,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92元,同比增长11%。

    公共资源下乡,城乡生活品质接轨

        最近,盛泽镇农民老邓因为急性脑梗塞被送到当地盛泽医院。换作以前,对这样的病症,乡镇医院根本束手无策,只能紧急送到上海、苏州大医院。但现在盛泽医院的管理团队和主要医疗专家均来自省人民医院,医疗水平达到了三级医院标准。老邓很快接受了手术,脱离了危险,家人也十分庆幸,“幸亏家门口有了这样一个大医院呀!”

        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镇,这是吴江推动各项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标志。吴江在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正在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便走进吴江哪个村,都能看到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八位一体”,集中了行政管理、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等服务功能,已成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发展的重要载体。“过去要进城办的事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搞定。”农民们高兴地告诉记者。

        城乡社会保障“并轨”,这是农民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中得到的最大实惠。去年8月,吴江出台了农村养老保险接轨城镇养老保险实施意见。该意见以“农保”接轨“城保”为抓手,加快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本市农村劳动力纳入“城保”。目前全市32.81万适龄农民中,15万人参加“城保”。

        “村村接通公交车、家家喝上太湖水、人人手中一张卡”成为吴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城乡差别正在逐渐消弭。吴江市委农办陆峰介绍,以前农民花钱买城市户口,现在补贴钱一些人也不愿进城。近几年,农民转成市民的人数远远低于外来人口进入吴江户籍的人数。

        记者感言:公共资源正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一种新型的城乡空间结构正在吴江形成。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未来的乡村,应该既具有与城市高度接轨的品质生活,也保留着淳正水乡迷人的田园风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