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米高梅破产带给我们的警示

    作者:本报记者 李春利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05版)

        作为好莱坞五大制片公司的米高梅电影公司近日宣部破产,打破了好莱坞造就的又一神话。这家曾经出产过《乱世佳人》、《007》等影片的大公司的轰然倒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国内著名制片人、文艺评论家们也在表示遗憾的同时,深刻反思着国产电影在产业化道路上遇到的诸多问题和未来走势。米高梅的警示让国内电影人更加居安思危—— 

    拒绝外来文化不可能有发展

        于冬(保利博纳总裁):米高梅的倒闭对电影行业来说是一次大地震。我们也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米高梅的没落?政策引导不利,院线、影院之间的关系剥离,产业链条不成规模、产业格局单一,缺乏创新等等,这都是导致米高梅衰败的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好莱坞拒绝外来文化。

        反思米高梅,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电影业存在的问题,比如:本土电影经营模式过于单一,基本还是靠票房本身创造利润,后电影开发带动的相关产业不成规模。

        我认为,在国产电影业现有的格局中,应该鼓励民营企业的全面发展,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比如,像我们保利博纳、华谊兄弟这样的电影制片公司占有国产电影票房总数的较大比例,是否能有和国营大的制片公司一样拥有平等竞争的权力?能不能让我们这样的公司在国产电影票房大捷的形式下,给予进口影片的发行权力,以进带出。实际上,现在拍电影已经放开了,有资金,有创意就有制片资格;建电影院也放开了,和建商城是一样的,只有进口电影没有放开。如果保利博纳把国产片票房做到几个亿,出口也达到了一定的额度,能不能让我们也发行进口分账大片呢?

        中国电影发展较快,影院建设、人口密集程度等都加速着市场的扩容,需求也在加大。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和国外的合作制片,开发中国题材、吸引国外资金,进入海外市场主流院线。我们不能拒绝外来文化,还是应该有效的利用其优势,促进自身的发展。

    跨媒介、跨行业、跨国整合是进步阶梯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好莱坞的分分合合,都是市场规律在调节,是好莱坞公司们受益最大化的市场游戏。尽管米高梅因为债务危机宣布倒闭,但是,好莱坞的四种重型武器,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由明星、导演、类型、题材所构成的电影创意品牌。好莱坞6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当家明星、当家导演、当家题材、当家故事,正是这些品牌要素决定了,即便米高梅面临巨额债务危机,仍然有包括时代华纳在内的其他企业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

        第二,由完整的投资、制片、发行链条锁构成的电影市场控制能力。既保证电影行业一定的竞争性,也维持整个行业的相对有序性,更不会出现中国这样的饱饿不匀的现象——由于缺乏具有投资能力和发行渠道的大型发行公司的控制,中国市场上贺岁档期影片密布,而3—4月、10—11月的电影市场却嗷嗷待哺。

        第三,电影的生意经,早已超出了影院范围。电影是整个娱乐文化的发动机,它可以带动电视、音像、唱片、演艺、新媒体、广告、主题公园和其他各种衍生产品的长长的车厢,甚至可以与汽车、旅游、电子产品等等各种生活消费品之间产生密切的市场联系。而这种火车头功能的实现,往往依赖于综合性传媒集团的资源共享和互补。

        用这三点来衡量中国电影,我们就不难明白,拥有14亿人口作为基础的中国电影为什么市场规模如此有限,因为我们的电影企业规模太小、产业链条太短、消费资本太短缺、电影市场空间太局促。所以,对于中国的电影产业来说,打造创意品牌,形成市场领导力,完成跨媒介、跨行业、跨国的企业整合,应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阶梯。

    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必不可少

        马丛峰(北京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米高梅的倒闭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缺乏创新创意导致其衰败值得关注。尽管米高梅生产过像《007》、《乱世佳人》这样的优秀电影,创造了很多辉煌的业绩,但是,过去的辉煌不代表现在的辉煌,品牌的维护需要有清醒的意识、更需要具有适应未来的具有前瞻性的创意和创新。

        米高梅的倒闭,对我们民族电影产业应有警示作用。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得这么快,像华谊兄弟这样的民营企业成功上市,进行了很好的资本运作,在华语地区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近日,又传来华谊旗下的冯小刚导演和华谊续约的消息,这当然对于华谊是个利好,但是对于中国电影的长久发展是不是永远的利好呢?华谊的宝都压在了冯小刚的身上是不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呢。电影业不是靠一个人的能力兴旺的,冯小刚毕竟有冯小刚的局限,应该是多种思路,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华谊面临着创意突破的一大瓶颈,冯小刚票房神话背后的隐忧也是中国电影票房背后的隐忧。

        我认为,中国电影应该重视对新人的培养,重视对剧作的扶持,重视电影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如何把握这样的机遇,是电影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观众已经过了给什么看什么的阶段,在多种选择,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电影迫切地要提升质量,给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以新的满足。

    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谭飞(文艺评论家):从市场细分上来看,一个电影集团应该衍生若干不同客户细分的子公司,独立运作,以保持创新性,并贴身研究细分客户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电影及衍生的产品)。分散投资,减少风险也很有必要。

        中国的电影公司要不断推出力作,以电影为核心竞争力,不要假电影之名做太多其他的事情,更不要轻易把一家公司的成败框于资本运作之内。还要注重吸收人才,尤其要引进、培养电影营销人才。

        对品牌来说,一个驰名电影文化企业的品牌不仅仅是无形资产,它在现阶段也能很快变成有形资产。这种“套现”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但“套现”也是陷阱,如果不注重品质的话,品牌的潜在价值将会不断贬值,并最终低端化。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对品牌保值甚至升值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需要企业经营者的长远战略眼光。

        对中国电影企业来说,其实已经普遍经历过传统的电影制片厂(公司)改制、重组的过程,米高梅之殇告诉我们,这种阵痛甚至剧痛不会停止,将继续冲击电影产业。中国企业要防微杜渐,因为体制不同,中国的电影公司如果出现问题,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