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架起文化与英语教育的桥梁

    作者:曹 敏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7日 11版)

        任何一种教育都会打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一个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英语的教学也不例外。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也必然给当今的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

        “多元文化论”问世于二十世纪初,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欧美民权运动的兴起而引入政坛,并逐渐拓展到教育、文化批评等领域,得到了西方世界的广泛推崇。这个概念提出的过程蕴含着对文化的几个基本假设,即:“文化的平等性、交往性、差异性和内聚性。”“多元文化论”以及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对外语教学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外语教学的目的从了解高度文明国家的文化演变成了能够使用外语与来自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人交流。这种变化彰显了对各国文化的尊重。

        同时,由于人们认识到不仅是语言能力,文化知识的匮乏通常会造成国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外语学习中对文化学习的重视日益加强。以美国为例,该国在1996年颁布了《外语学习标准:面向21世纪》,标准将外语学习的重点由过去重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学习转化为重视外语学习的5个目标,即:交流、文化、联系、比较和社区。并提出在文化学习中学生要通过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比较深入理解文化概念。在德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被提上日程,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国际形势。此外,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已就“外语教育既包括语言教育,也包括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达成共识。

        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也将培养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习的五个方面之一。《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课标》对文化学习的目标可以界定为以下几个层面:

        1.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对比本土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

        3.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说《课标》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描述是切合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但目前我国教材使用的不统一、师资队伍的不整齐、各地教学投入和分配的不均衡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贯彻落实《课标》过程中对多元文化的忽略或认识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教材配置的源头抓起,再进一步扩展到教师教法培训,课堂教学实施,从而逐步实现《课标》所提出的文化教学方面的要求。

    配置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文化的载体,教材内容和体裁的选择直接影响文化学习的效果。目前在全国广为使用的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外研版的中学英语教材都强调了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以人教社2004版的普通高中英语教材为例,从内容和体裁两个方面分析其文化配置。

        (一)文化素材配置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必修课程共分5册,每册5个单元。以各单元的主课文(即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课文)共计25篇为例,其中表现目的语国家文化、非目的语国家文化、母语文化、对比文化的素材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16%、16%、8%,另外32%的课文属于人文、科普知识等其他文化素材。

        从文化素材的配置比例来看,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涵盖了本族语文化、目的语国家文化、非目的语国家文化等方方面面。但相对而言,母语文化和文化对比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少。要实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可以适当增加这两方面文化素材的配置。

        英语学习可以给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但不能一味强调了解英美文化,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学习。国际交往是双向的,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并借助语言在交流中向世界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也只有在充分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学习新的文化中通过对比,更好地审视、鉴赏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

        (二)文章体裁分析

        《课标》在文化的定义中提到,文化不仅包括表层的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行为和文化符号,还包括深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该如何体现呢?

        达特(Lisa Dart)在对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描述中提到了文学(包括故事、诗歌和文学作品等)的重要作用。韩宝成在谈到我国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时也提出了教材中选用故事的建议,因为故事是“青少年最感兴趣的话题。好故事生动有趣,富有内涵。”

        但现有的教材中故事体裁的文章所占比例甚小。我们仍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在前面提到的高中阶段的25篇文章中,只有一篇属文学范畴,其他都是说明性文章。初中英语教材的前三册主要以对话为依托,引导学生操练基本语言点。后两册中虽然有了阅读素材,但没有故事性强的文章。

        和以展示语言点为主要目的的篇章相比,故事在展示深层文化理念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能够承载深层的价值观和理念,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兼顾文化,还能保持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中国目前基础阶段的英语教材可以丰富文章的体裁选择,特别要适当加大文学作品的比重,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化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如果英语课本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介绍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弥补这一缺憾。

    在英语教改中实施文化教学

        虽然新《课标》明确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因素在内的英语“文化意识”列入了五大英语课程目标结构,但长期以来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双基”)等知识性技能的过分强调已经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文化意识”这一课程目标的提法难免流于形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文化教学作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渗透。

        首先,英语教师本身要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师才能与教材产生“共鸣”,识别英语教材中文本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文化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能够凭借自身良好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推荐自己掌握的体现多元文化特征的素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其次,英语教师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特别是比较文化意识。文化的讲授不能只停留在对文化的表层表现形式的介绍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或是课下撰写反思阅读笔记的形式引导学生挖掘某些阅读素材的深刻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对母语文化、英美国家文化,甚而更广阔的世界文化的认识、对比和反思。在电脑日益普及的较发达地区,英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检索信息或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直接进行文化交流。

        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面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这提醒广大英语教育者,特别是教材编写人员要与时俱进,实现“包容式”发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年度修订版或者教材更换实验期,不断充实和完善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内容。此外,广大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切实贯彻、实施文化教育,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才,使学生在日益频繁的跨国文化交往中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身份,又能包容、鉴赏其他文化形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