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犹太人在天津”图片展感动以色列

    作者: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5日 08版)

        “神圣渡口——犹太人在天津”图片展7日在耶路撒冷开幕。19世纪中叶后百年战乱时期,中国人无私庇护约3万落难犹太人的史实感动着多少犹太人。继哈尔滨、上海后,这个图片展让犹太人又记住了,还有天津。图片展告诉人们,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天津成为3500多犹太人的避难港湾,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圣渡口”。

        图片展展出当年照片150幅,分为“百年足迹”、“驼峰商路”、“犹太人在天津的生活”、“动荡年代的温情”、“共谱新篇章”5部分。这些图片来自现居住在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天津犹太人珍藏的相册,再现了犹太人在天津的百年生活。

        几天来,从以各地赶来的观众上千人,其中原居天津犹太人和他们的后裔约百人,在特拉维夫的原居天津犹太人30多人也一起前往。这些老人百感交集,老泪纵横。历史图片再现当年一幕幕的感人故事,把他们带回在天津的难忘岁月。图片中还有犹太人在华做皮毛生意等繁荣景象,也有犹太社区打麻将等受中国习俗影响的情景。

        150张照片讲述了6名犹太人的故事。其中90高龄的本杰明乘长途车从150公里外的海法赶来。他看到自己幼年在天津的照片挂在大图板上,含泪一幅幅看完所有照片。他1924年随父母逃避迫害,穿越西伯利亚来到天津。当年2万多犹太人在哈尔滨、上海、天津犹太社区居住。他对当年的故事记忆犹新,甚至还记得中国奶妈教他唱的中国儿歌和夏天骑驴去北戴河的经历。他虽已离开中国70多年,没有机会说天津味的汉语,但至今仍然会说许多中文。12年的天津生活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永恒记忆,他和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还是儿时好友。他指着图片说,“这是我的中国阿妈,我的俄语名叫毕纳,她叫我小毕纳。这些年来,我都是小毕纳,今天还是小毕纳。”他说:“中国人从来都很包容厚待外国人,我们从没遇到反犹行为。我们在欧洲遭遇屠杀后,来到中国格外感受到中国人对我们的友好,我们非常感谢中国人,这是我们要继承的爱的遗产。”

        图片中另一位主角萨雷尔老人说,他1938年随父母来天津,他们一家受到当地百姓的照顾,全家觉得好像到了“天堂”。另一位82岁老人萨姆尔在天津的难忘经历使他一生都与天津结缘。他多次访问天津,图片展开幕当天,他正在中国,特意嘱咐女儿伊兰娜务必去看展览。伊兰娜带着朋友一起出席开幕式。她说,“太感人了,没想到图片展如此精彩。”“图片让我了解了父亲在天津的生活。感谢天津!感谢天津的朋友,你们为天津犹太人和子孙,做了件大好事!”

        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以中友协主席考夫曼曾在哈尔滨居住,他的夫人拉莎曾在上海居住。他说,图片展在以举办,期待已久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给原居天津犹太人及后裔的珍贵礼物,也让更多以色列人了解了当年那段友好历史,为以中友谊带来新活力。

        图片展由天津市政府、以外交部、中国驻以大使馆共同主办,来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及以色列社会事务部部长赫尔佐格共同揭幕。中国驻以大使赵军、中联部副部长李进军、天津市副市长李文喜、以外交部康露思等各界人士200人出席开幕式。

        图片展的策划者宋安娜10年前开始搜集犹太人在天津生活记录,她说,天津曾遭受9个列强瓜分,犹太人却在危难中投奔天津,获得庇护。犹太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有许多内容相通,这段历史,让世界了解天津,延续两个古老民族的友谊。

        (本报特拉维夫11月14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