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教育:站在新起点

    作者:本报记者 丰 捷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1日 05版)

        编者按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省部长访谈录》。这个栏目与《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以及《我这五年》一起,共同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的整体,分别从各自角度为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激励我们奔向下一个目标。省部长们是我国各行业、各地方发展和改革工作的领导者,他们既是当事人,又是主管者,他们的经历、思路、感受,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期待您的关注。

        上任一年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没有太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但这并未减弱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

        这一年,新世纪第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指导未来十年教育发展方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汲取全民智慧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经历又一个五年的历练,中国教育又收获了哪些进步?下一个五年,站在更高起点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得更好?11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带着坦诚温和的笑意走近记者,这一次他说:“你们带来了基层鲜活的声音,我很愿意跟你们聊聊教育的事。”

        记者:“十一五”这五年,老百姓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您认为这五年最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成就是什么?

        袁贵仁:我在教育部工作十年,深切感到,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这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成就显著、极不平凡、十分关键的五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关于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有的已提前实现,比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这一目标已于2007年突破,2009年已达868万;有的可望如期实现,比如,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为9年,2009年已达8.9年。

        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四个标志性成果:第一个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第二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0.5%,2009年达到24.2%,在学总规模达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多了1000多万;第三个是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校生规模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第四个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建立健全了国家教育资助体系,使国家教育资助体系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真正确保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入学、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记者: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五年,我们深切地感到,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作为教育部长,压力一定很大,您是如何把来自全社会的呼声和压力化作动力的?

        袁贵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近年来,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应该说,推动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刚才提到建立健全了国家教育资助体系。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加快发展促公平。通过扩大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比如,“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05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52%提高到2009年的79%。 

        其次是以资源配置促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这五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在了农村。2006年还开始实施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共招聘18万特岗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紧缺问题。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2009年已达80%。另外,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2008年开始实施“高校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专门用于扩大中西部地区考生入学机会,2010年规模已扩大到12万。

        记者:“钱学森之问”至今回响不绝,提高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艰巨使命。您当过乡村教师,作过大学校长,有四十多年从教经历,一定深知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该如何看待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

        袁贵仁: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十一五”时期,中央明确要求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强调办出特色、推动创新。

        这五年,中央政府投入数十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遴选了10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奖励了5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我们讲提高质量,是有特色的质量,不是说只有一个标准。我们要求高校注重走有特色、高水平的路子,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办学特色,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

        我们还强调通过创新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世界上都认为中国学生是一流的,但我们确实有两点要努力,那就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我们希望推动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记者:年初,您将今年确定为教育改革年。但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由来已久,老百姓反映强烈,短期内似乎又难见成效,比如教育部近来推出十招治理择校乱收费,能否真正根治,大家不免担心,您对此如何看?在教育改革发展即将迎来又一个五年时,您怎样规划未来的改革,如何确保这些改革积极稳妥、收到实效?

        袁贵仁:择校问题由来已久,它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最近,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部委联合出台意见,教育部提出10条措施治理择校乱收费。这是一套组合拳,针对性强,既有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完善招生入学政策等治标措施,也有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合理配置师资力量等治本之策;既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等具体保障措施,也有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持续做好专项治理、健全完善督导制度等长效监督机制。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经过3到5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刚刚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亮点是坚持改革创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我想说三句话:

        一是态度坚决。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但我们要坚定不移、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国务院已成立了由党中央和国务院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相对10大改革划分为10个小组。

        二是统筹设计。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寄予很高期待,决不能不积极、不作为,也不能因为不慎重、不稳妥,影响孩子成长,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因此,要尊重规律,搞好顶层设计。

        三是试点先行。教育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努力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已经看准的事,我们会坚决推进,有些问题很难完全解决,但也必须有所作为。短期可能看不到效果,但只要我们想办法下决心去推动,坚持不懈,我相信,再难的问题也能取得成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