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

    新论荟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9日 12版)

        译介再生中的本土文化和异域宗教

        赵晓阳在《译介再生中的本土文化和异域宗教:以天主、上帝的汉语译名为视角》(刊于《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圣经》的中文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译介的问题,而且涉及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适应和转化,以及如何被中国本土社会所认同。在基督教唯一尊神的汉语译名问题上,天主教和基督教产生了长达300年的激烈争论。在西方宗教理念的阐释下,中国传统词汇“天主”、“上帝”逐渐地被基督教化,并失去了其原有本土宗教的内涵,再生演变为象征西方文化的新词语,并被更大范围的中国本土世俗社会接受。通过考察译名争议和被接受的过程,可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外来新概念及内涵对社会改变所产生的影响力。 

        晚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原祖杰在《文化、消费与商业化:晚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刊于《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15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在江南的某些地区,奢侈性消费推动着商业化迅速发展,许多地方志的编者对两种并存的传统大惑不解:一方面,这些地区文学昌盛,礼仪修明;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奢靡成风。学者们注意到,某些地区的文学传统与奢靡之风并行不悖,而另一些地区值得称道的却只有勤俭朴素的美德。这两种对立的现象显示了文化与经济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当时中国不同地区,乃至在江南的不同州、县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

        杨海文在《“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刊于《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由两组史料构成:第一组为直接证明材料,目前所见南宋时期直接叙述“宋太祖誓碑”的现存史料有七条;宋代以后,以《宋史》、王夫之《宋论》为代表,直接认同誓碑的存在。第二组为间接证明材料,包括程颐以及邵雍祖孙三代在内,以间接方式佐证了“宋太祖誓碑”的存在;宋代以后,以《宋史》、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延续了这一言说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仍存在疑点,但“宋太祖誓碑”当是确有其事而非子虚乌有,且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文化影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