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8日 星期一

    空缺的不是翻译奖,是对劣质翻译的问责

    李景端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8日   09 版)

        自从办过六届的“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于前年被停办之后,全国性的文学翻译评奖,只剩下“鲁迅文学奖”当中的“文学翻译奖”了。这个奖项总共只有五个获奖名额,已经够“可怜”了,哪知近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其中“文学翻译奖”更是空缺。

        回顾一下“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评奖的历程,笫一、二届是沿用以往“彩虹翻译奖”的名义和作法,从笫三届开始,才统一使用“鲁迅文学奖”中的子项“文学翻译奖”的名义。那一届“文学翻译奖”,五个名额中只评出两本书,其余三个评不出,只好放弃了。笫四届,依然只评出三个,放弃两个。到笫五届,竟是空缺,五个全放弃。现在每年出版翻译图书上万种,从低估算文学书占三分之一,那么本届三年中出版的文学译作,至少也有一万种,如此海量中竟然没有一本评得上是佳译,实在令人既惊讶又感慨。若再观察一下语种,从统一使用“鲁迅文学奖”名义评奖的笫三届开始,至今获得文学翻译奖的五种图书中,没有一种是英文的。众所皆知,我国英文教育最普遍,英文翻译队伍最大,英文翻译力量应该说也最强,可是恰恰这个最吃香的语种,在评奖中竟然吃了零蛋。

        面对笫五届“鲁迅文学奖”中“文学翻译奖”的空缺,有人苦涩地叫好,认为这显示评奖的严谨公正,宁缺勿滥。从严格遵守评奖游戏规则来讲,这样讲无可厚非,不过,我内心实在“叫好”不出来。联想起这些年,因翻译质量下降而带出来译界存在的诸多问题,我的心情只有焦急、叹息和无奈。好的出不来,差的坏的没管住,如何看待这个“空缺”, 可以有多种解读,在我看来,它又一次警示人们:必须探究造成“空缺”的深层因素,因为空缺的不是翻译奖,是对劣质翻译的问责。

        近几年披露翻译质量下滑的报道很多,我也写过好多篇,但见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翻译涉及好几个部门,出了问题都不知道该向谁问责。读者对劣质翻译早有抱怨,这大家都知道,但都觉得牵涉面太广,不是本部门一家能解决,于是造成多家沾边,各家又都不管。劣质翻译形成的近因和远因有哪些,治理它的环节又在哪里,我尝试对它做一些梳理和分析。

        从外文教育来看。搞好翻译的基本功,不仅必须熟练掌握外文,还要求通晓翻译原理,知识面丰富,中文根底深,文字表达能力强。可是在外文教学中,以往存在一种认识误区,以为学好了外文,就自然会搞好翻译。曾经有很长时间,翻译只是外文下面的二级学科,不过是学外文中的一门课,长期没有把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重视。在校学生多重四六级考试,轻翻译,重外语,轻中文。尤其是文学翻译,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而这方面的翻译实践又很缺少,以至毕业后,有不少外文口语很流利,而下笔翻译,常常用词不当,病句连篇。近几年对翻译教学有所重视,成立了多所翻译院系,也招了翻译硕博研究生,但所学多为符号学、文字解构等外国翻译学理论,没有或很少联系我国翻译实际,对克服当前劣质翻译问题难有明显作用。因上述外文教育方面原因,造成译者业务素质的某些缺陷,对文学翻译质量显然是会有影响的。

        从翻译运作来看。现在没有职业翻译家,搞翻译,几乎全在业余或退休后进行。冰心生前曾说过,她只翻译她喜欢的作品,翻译之前要把外文先读几遍,弄通熟悉之后才动手译。老一辈翻译家视翻译为再创作,其译作都是反复查证、字斟句酌、历时多年才完成的。可如今,受版权的制约,译者很难去译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作品,大多是出版社约什么就译什么,以至应运而生了一些“全能译者”,文学、科技、法律、商业,什么都敢译,结果屡出外行洋相。翻译稿费长期偏低,也促使一些译者不愿意在翻译中下苦功,马虎交差算数。尤其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还出现了所谓的“快餐翻译”。一种是拼时间的“同步翻译”,即先根据外文书稿抢译,使中文译本与外文原著同时上市。另一种是拼人力的“群体翻译”,多人分工,合成出版,两者都是为了抢快。“萝卜快了不洗泥”,这种多人流水作业式的“群译”,再加上为抢快又放弃严格校订,其质量怎能保证。近几年又流行起“网络翻译”,一批对翻译有兴趣的人,在互联网上成立翻译小组,自选选题,分工翻译,网上发表,其中有些已被出版社选中作为出版的译稿。这种起始于“网络翻译”的译作正在逐渐增多,对其质量鉴定的程序和难度也更复杂。总之,现行翻译运作体制,放任度很大,接受译什么,译得好坏,主要仰赖译者个人对译德自律的程度,而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社会风气,更造就了催生劣质翻译的客观环境。

        从翻译出版来看。因不懂或缺乏外文原著,一般读者无力评判翻译质量,这项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出版社的身上。遗憾的是,现在相当多的出版社,主要在政治与涉黄上注意把关,而对翻译质量,大多借口文责自负而疏于审核,有些出版社和工作室,连外文编辑都没有,来稿只做中文技术处理,根本放弃了翻译质量的把关。现在物质商品,有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机构,发现质量问题可以投诉,核实的要退款或召回。可是生产劣质翻译图书,这一套全没有,出版者不但不担责任,有时因劣质书出得快,上市早,抢占了市场份额,反而比出优质书的更赚钱。这种劣胜优汰的反常现象,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助长了劣质翻译的出现。

        再从翻译评价来看。翻译表扬与批评的声音都太薄弱,全国性的翻译专项评奖没有了;呼唤了多年的“国家翻译奖”,至今没有实现;优秀佳译得不到及时褒奖和传播。报刊上有时虽也有翻译评论,但多数是出版社约人撰写为图书做宣传的,真正对粗制滥造的劣质翻译进行批评和问责的太少见了。特别是翻译抄袭、变相抄袭、剽窃、侵权、盗印、造假等等违法行为,报刊上屡有揭露,但至今未见收敛,甚至出现了出版社也参与造假侵权的恶劣现象。为什么有人未经许可、敢于擅用他人的译作?为什么像李斯、龙晴这样一些已被媒体点名的翻译“文抄公”,依然还能在市场里混?依我看,除了有些出版人法律意识淡漠以外,就是社会对翻译正确评价体系的缺失,奖励不够,惩罚太轻,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促优治劣惩假的机制,这应该也是劣质翻译至今没有退出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劣质翻译涉及这么多方面,出了问题难怪找哪一家都难解决。“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评奖这次空缺,促使人们再次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问责的对象有了,下一步应该是相关部门都要采取措施,共同向读者拿出一份完满的答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